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方剂>百合散

百合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蒸)紫菀茸 贝母白芍前胡茯苓桔梗(炒)各30克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妊娠感受风热,咳嗽痰多,心胸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胎产秘书》卷上: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6克 桑皮2.1克前胡2.4克桔梗2.1克 芍药3克 赤苓2.4克 贝母3克橘红3克甘草1.5克

功能主治治子嗽。

用法用量生姜少许为引,水煎服。

摘录胎产秘书》卷上

《圣惠》卷七十四: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1两,桔梗(去芦头)1两,贝母(煨微黄)1两,赤芍药1两,紫菀(洗去苗土)1两,桑根白皮(锉)1两,前胡(去芦头)1两,赤茯苓1两,甘草半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1-10月份,伤寒烦热,咳嗽不欲食,胸前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济生》卷七: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蒸)1两,紫菀茸(洗)1两,贝母(去心)1两,白芍药1两,前胡1两,赤茯苓(去皮)1两,桔梗(去芦,炒)1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妊娠风热相交,咳嗽痰多,心胸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济生》卷七

《圣惠》卷十八: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1两半,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木通1两(锉),麦门冬3分(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锉),麻黄半两(去根节),紫菀半两(洗,去苗土),黄芩1两,甜葶苈3分(炒令紫色)。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心肺热盛,小便赤黄,上气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5钱,用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八

《准绳·疡医》卷六: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川芎赤芍药、当归百合、生地黄侧柏叶荆芥犀角牡丹皮黄芩黄连栀子郁金大黄

功能主治打扑伤损,败血流入胃脘,呕黑血汁。

用法用量水煎,加童便和服。

大便利者,去大黄

摘录《准绳·疡医》卷六

《卫生总微》卷七: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半两(炒黄,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腹中满痛。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或1钱,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七

《圣惠》卷四十六: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1两,紫苏子3分(微炒),桑根白皮1两(锉),紫菀3分(去苗土),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款冬花3分,汉防已3分,贝母3分(焙微黄),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仁,麸炒微黄),人参3分(去芦头),赤茯苓1两,麻黄1两(去根节),桔梗半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久咳嗽,胸中气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六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5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诸鱼骨鲠在喉中。

用法用量用蜜水调涂帛上,匝项系之,甚者不过3-5上。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五: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2合。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耳聋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后温水调下,日3次。

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圣惠》卷三十一: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3分,柴胡1两(去苗),桑根白皮3分(锉),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麻黄3分(去根节),赤茯苓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紫苏茎叶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骨蒸劳热,咳嗽损肺。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三十一

《圣惠》卷十二: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3分,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紫色),桑根白皮半两(锉),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尖,微炒),大腹皮3分(锉),汉防已半两,赤茯苓3分,紫苏茎叶3分,陈橘皮2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咳嗽,头目连背膊浮肿,喘促,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二

《鸡峰》卷十七: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1两,人参1两,贝母1两,白茯苓1两,杏仁1两,甘草1两,干山芋1两,鹿角胶2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杏仁研匀。

功能主治妇人肺胃不顺,气逆,呕血不止,咽嗌不利;兼治嗽痰。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中盏,黄蜡1皂大,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鸡峰》卷十七

《圣惠》卷十三: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2两,紫菀1两(去根节),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前胡1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百合病,身微热,恶寒烦喘。

用法用量每服5钱,用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三

圣济总录》卷一三二: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1两,黄柏1两,白及1分,蓖麻子仁50粒(研)。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颐颏疮(独骨疮)。

用法用量朴消水和作饼贴之,日3-5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二

《圣惠》卷十三: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1两,栝楼根1两,牡蛎3分(烧为粉),栀子仁3分,麦门冬3分(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百合病,一月不解,变如渴疾。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竹叶2-7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三

《圣惠》卷十一: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1两,葛根1两,麻黄半两,(去根节),麦门冬半两(去心),黄芩半两,前胡3分(去芦头),石膏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已经14日外,潮热不退,四肢无力,昏沉如醉,恐变成百合病。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圣惠》卷七十四: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栝楼根1两(锉),葶苈半两(隔纸炒令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心胸气壅,喘促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葱白5寸,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圣惠》卷七十四:百合散

药方名称百合散

处方百合1两,紫菀(去苗土)1两,麦门冬(去心)1两,桔梗(去芦头)1两,桑根白皮(锉)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咳嗽,心胸不利,烦闷,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入蜜半匙,更煎2-3沸,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猜你喜欢

  • 江侯秘传药酒

    药方名称江侯秘传药酒处方五加皮8两,川牛膝(去芦)3两,杜仲(酒炒)3两,当归3两,生地黄3两,地骨皮2两。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脚气,脚膝肿痛,手足痛。用法用量好酒1坛,入药,重汤煮2炷香,土埋3日,

  • 虎掌汤

    药方名称虎掌汤处方虎掌(锉)半两,大黄(锉,炒)2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30枚,水蛭(以糯米同炒,米熟去米)21枚。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妇人月水木利,腹中满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

  • 含化三黄丸

    药方名称含化三黄丸别名加味三黄丸处方大黄2两半,黄芩2两半,黄连2两半,黄药子1两半,白药子1两半,黄柏1两,苦参1两,山豆根1两,硼砂1两,脑子1钱半,京墨3钱,麝香少许(一方有甘草)。制法上为细末

  • 葛叶散

    药方名称葛叶散处方葛叶5两,地菘苗5两,续断5两,石灰末5两,旋覆花5两,地黄(生用)5两,益母草5两,麦门冬(去心)5两。制法上除石灰外,捣绞取汁,和石灰调作饼子;晒干,再捣为散。功能主治续筋骨,敛

  • 补肾固齿丸

    药方名称补肾固齿丸处方熟地黄、地黄、鸡血藤、紫河车、骨碎补(盐水炙)、漏芦、丹参(酒炙)、五味子(酒炙)、山药、郁金(醋炙)、炙黄芪、牛膝、野菊花、茯苓、枸杞子、牡丹皮、泽泻(盐水炙)、肉桂性状为薄膜

  • 类从散

    药方名称类从散处方白马毛1钱(和椒火烧),龟甲4钱(醋炙),鳖甲5钱(醋炙),牡蛎1两半(火炙)。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赤白带。用法用量每服1钱,酒调下,1日3次。摘录《嵩崖尊生》卷十四

  • 甘草石膏汤

    药方名称甘草石膏汤处方生地黄1分,细辛1分,熟地黄3分,黄连3分,甘草5分,石膏6分,柴胡7分,黄柏1钱,知母1钱,当归身1钱,桃仁(炒,去皮尖)1钱,荆芥穗1钱,防风1钱,升麻1钱5分,红花少许,杏

  • 伏翼粪丸

    药方名称伏翼粪丸处方伏翼粪4两(微炒),斑蝥3分(去头足翅,以糯米拌炒令米黄),皂荚子1两(炒黄)。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一切瘘疮。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以皂荚白皮(涂醋炙微黄)捣

  • 川芎煎

    药方名称川芎煎处方老大芎不拘多少。功能主治风痹,骨节痛。用法用量上药磨汁煎服。1盏2盏即安。摘录《十便良方》引《鸡峰》(见《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七九)

  • 腹痛煎

    药方名称腹痛煎处方木通、芍药、五灵脂(炒)各等分。功能主治妇人脐腹疼痛。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醋各半盏,煎至7分,温服。摘录《仙拈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