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固阳丸

固阳丸

《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引《局方》:固阳丸

药方名称固阳丸

别名固阳丹

处方附子(炮)1两,川乌(炮)7钱,白龙骨(煅)6钱,补骨脂6钱,川楝子6钱,茴香6钱。

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气守神,固精壮阳,大补真气。主色欲过度,下元虚惫,滑泄无禁。

用法用量固阳丹(《御药院方》卷六)。

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引《局方》

《魏氏家藏方》卷七:固阳丸

药方名称固阳丸

处方阳起石(煅,别研)、干姜(炮,洗)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糯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祛寒气,固其阳。主脏腑滑泄。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米饮送下。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古方选注》卷下:固阳丸

药方名称固阳丸

处方黄耆(酒炒)3两,当归(酒净)3两,干姜1两6钱,赤石脂1两2钱(泥罐中煅赤,研,水飞),舶茴香8钱,白龙骨(煅,捶碎,绢袋盛,大豆同蒸干,豆熟,取出,焙干,研,水飞)1两2钱,阳起石(用干锅于大火中煅令通红,取出酒淬,置阴地令干,研,水飞)1两2钱,肉桂8钱,韭菜子(酒浸,晒干,微炒)1两3钱,茯苓3两,黄盐(炒)3钱。

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

功能主治妇女带下,由久旷失志,心阳内耗而命门失守,或内劳无度,液脱阳离而命门不禁引起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温酒送下。

各家论述黄耆茯苓通阳明之气道,引领阳起石升发诸阳;干姜赤石脂堵截阳明之津液,不使其顺流于前阴;当归肉桂茴香升少阳之气,以约在下之津液;韭菜子去淫欲之火,白龙骨固心肾之气;约以黄盐,使热药归下,成固摄之功。

摘录《古方选注》卷下

猜你喜欢

  • 黄连饮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饮药方名称黄连饮处方黄连(去须)1两,犀角(镑)3分,白蘘荷根3分,黄芩(去黑心)3分,茜根3分,败豉皮(炙焦)半两,蓝青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白头翁(去芦头)半两。制法

  • 竹皮汤

    药方名称竹皮汤处方刮青竹皮20克功能主治治病后交接劳复,睾丸肿胀,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腹内绞痛。用法用量上一味,用水400毫升,煮五六沸,绞去滓,顿服。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引《范汪方》

  • 凉心丸

    药方名称凉心丸处方紫河车3分(蚤休是也),人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远志(去心)1分,麦门冬(去心,焙)半两,丹砂(别研)1两,龙脑(别研)半钱,金箔20片(与丹砂、脑子同研)。制法除别研外,上

  • 当归蒺藜煎

    药方名称当归蒺藜煎处方当归熟地 芍药(酒炒)何首乌各6克 炙甘草防风川芎荆芥穗白芷各3克 白蒺藜(炒,捣研)9~15克功能主治主痈疽疮疹,血气不足,邪毒不化,疮口肿痛,脓水淋漓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或酒

  • 百部饮

    《不居集》上集卷十五:百部饮药方名称百部饮处方桔梗8分,甘草3分,茯苓7分,大贝母1钱,百部1钱,玉竹3钱,沙参1钱,麦冬1钱,苏梗3分。功能主治久嗽。摘录《不居集》上集卷十五《圣济总录》卷四十九:百

  • 参苓壮脾圆

    药方名称参苓壮脾圆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不见火)、缩砂(去皮)、干姜、胡椒、麦蘖(微炒)、神僸、山药、白扁豆(炒),各等分。炮制为末,炼蜜为圆,如弹子大。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胸膈

  • 穿山甲散

    《古今医统》卷八十三:穿山甲散药方名称穿山甲散处方穿山甲(灰炒燥)鳖甲(醋炙)赤芍药大黄(炒)干漆(炒令烟尽)桂心各30克川芎芫花(醋炒)当归各15克麝香0.3克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再入麝香研匀。功能主

  • 内托千金散

    药方名称内托千金散处方人参当归黄耆芍药川芎防风甘草瓜蒌白芷官桂桔梗金银花各9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治脑背痈疽,乳梗等恶疮。用法用量每服21~24克,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入酒75毫升,去滓

  • 不二散

    《袖珍》卷一:不二散药方名称不二散处方人言1两(为末),飞面4两(与人言用水和软饼,锅内焙干为末),白扁豆末2两,细茶末2两。制法上同和匀。功能主治疟疾。用法用量每服小半钱,已前半日,用温茶调下,再用

  • 六六丸

    药方名称六六丸处方轻粉1钱3分,黄丹8分,朱砂5分,雄黄5分,乳香3分,麝香3分。制法上为末,糯米糊和匀,分作6丸。功能主治天疱、杨梅疮。用法用量每服1丸,茶清送下。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