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药材>蝉花

蝉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蝉花

药材名称蝉花

拼音Chán Huā

别名蝉蛹草、蛹茸、蝉茸菌、虫花

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蝉花Cordyceps sobolifera (Hill) Berk. et Br.,以子实体入药。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用于惊痫,心悸,小儿夜啼,久翳不退,疟疾。

备注(1)民间亦认为功同蝉蜕

(2)寄主为蝉科蛁蟟Oncotympans macula ticollia Motsch.及他种蝉的蝉蛹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蝉花

药材名称蝉花

拼音Chán Huā

别名虫花(《四川中药志》)。

出处本草图经

来源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的分生孢子阶段即蝉棒束孢菌及其寄主山蝉幼虫的干燥体。6~8月间,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晒干。

原形态孢梗束丛生,由蝉幼虫的前端发出,新鲜时白色,高1.5~6厘米;柄分枝或不分枝,粗1~2毫米,有时基部连接,顶部分枝并有粉末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方卵形,两端稍尖,6~9×2~2.5微米,往往含2个油滴。

生境分部产浙江、四川、云南、江苏等地。

性状带菌的干燥虫体,虫体长椭圆形,微弯曲,长约3厘米,径约1~1.4厘米,形似蝉蜕,头部有数枚灰黑色或灰白色的孢梗束,长条形或卷曲,或有分枝,长约2~5厘米,质脆易断。虫体表面棕黄色,大部为灰白色菌丝所包被,折断后,可见虫体内充满粉白色或类白色松软物质。气微香。以具孢梗束、个大、完整、肉白、气香者为佳。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蝉花),要白花全者。收得后于屋下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研细用之。"

性味证类本草》:"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①《证类本草》:"主小儿天吊,惊痫,瘈疭,夜啼,心悸。"

②《纲目》:"功同蝉蜕。又止疟。"

备注大蝉草子囊壳阶段的子座与寄主山蝉幼虫的干燥体亦入药用,称独角龙、乌角尖,常见于蝉花药材中。虫体同前种,头部具1~2枚棒状子座,或有分枝,长3~7厘米,径3~4毫米,黑褐色,顶端稍膨大,表面有多数细小点状突起。

另有一种小蝉花,又名土蝉花,为小蝉草的子座或其分生孢子阶段的孢梗束与寄主蟪蛄幼虫的干燥体。形体较蝉花小。主产广东、福建。同作蝉花入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蝉花

药材名称蝉花

拼音Chán Huā

英文名Cicada Slough

别名虫花、冠蝉、蝘花

出处出自《本草图经》;1.《本草图经》: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西人有GUI至都下者,医工云,入药最奇。

2.《证类本草》:蝉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林者良,花出土上。

来源药材基源:为麦角菌科真菌蝉棒束孢菌的孢梗束、大蝉草的子座及共所寄生的虫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saria cicadae Miquel;Cordyceps cicadae Shing

采收和储藏:6-8月间,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晒干。

原形态1.蝉棒束孢菌 孢梗束丛生,由寄主的前端生出,新鲜时白色,高1.5-6cm;柄分枝或不分枝,直径0.1-0.2cm,基部有时联接,顶部分枝并布有一层粉末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方卵形,两端稍尖,(6-9)μm×(2-2.5)μm,常含有2个油球,透明无色。

2.大蝉草 虫体长椭圆形,微弯曲,长约3cm,径1-1.4cm,形似蝉蜕。虫体头部具1-2枚棒状子座,长条形或卷曲,分枝或不分枝,长3-7cm,径3-4mm,黑褐色,顶端稍膨大,表面有多数细小点状突起。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蝉幼虫上。

2.生于蝉幼虫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1.性状鉴别 (1)蝉棒束孢菌 本品由虫体与其头部长出的孢梗束组成。虫体长椭圆形,微弯曲,长约3cm,直径1-4cm,表面棕黄色,大部为灰色菌丝所包被,头部丛聚孢梗束。孢梗束分枝或不分枝,长1.6-6cm,分结实部和柄部;结实部长椭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长5-8mm,直径2-3mm,折色粉状,柄部直径1-2mm,褐色至黑褐色。质脆,易折断,虫体内充满白色或类白色松软物质。气微香,味淡。

(2)大蝉草 本品由虫体与其前端长出的子座组成。子座1-2个,分枝或不分枝,长3-7cm,褐色;头部膨大,其顶端渐细,长4-6mm,直径6.5-7mm,表面可见小点(子囊壳向外突出的孔口),柄部直径4-5mm。虫体白色,体内布满白色菌丝。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2.显微鉴别 (1)蝉棒束孢菌 分生孢子梗瓶状,中部膨大,末端渐细或突然窄细,长5-8μm,直径2-3μm常成丛聚生在束丝上,形如花瓣状。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纺锤形或窄肾形,长5-14μm,直径1.8-3.5μm,含1-3脂肪滴。

(2)大蝉草 子座头部横切面: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内,瓶状,长350-540μm,直径125-300μm;子囊圆柱形,有扁球形帽部,长262.5-378μm,直径6.2-9.1μm;子囊孢子细长丝状,多横隔,断裂后矩形小段长3.5-5.2μm,直径1.7-2.6μm。

化学成分大蝉草果实含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由D-甘露糖(D-mannose)和D-半乳糖(D-galactose)以4:3比例组成。虫体部分含多糖CI-5N、CI-P及CI-A。

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 大蝉草多糖(galactomannan)有抗肿瘤作用。

2.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天然蝉花或人工培养品稀醇提取物能明显减少其自主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所致睡眠时间,提高阈下催眠量戊巴比妥钠的小鼠入眠率;延长中枢兴奋药士宁和戊四氮所致辞小鼠惊厥的潜伏时间。经化学刺激法和热板法证明:两者镇痛作用明显。给正常和酵母致热大鼠腹腔注射,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另有资料进一步证明,蝉花及其人工培养物,有明显的镇痛、镇静及解热作用。

3.毒性 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天然蝉化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60g/kg,观察72h,20只小鼠无1只死亡,给药后动物仅活动减少,24h后均恢复正常。腹腔注射的LD50为12.5±2.1g/kg,毒性反应表现为扭体、活动减少、呼吸困难直至死亡。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三组大鼠分别以1g/kg,3g/kg,9g/kg灌胃给药, 连续28d,结果动物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均未见异常改变,对心、肝、脾、肺、肾等重要脏器病理学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蝉花),要白花全者。收得后于屋下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研细用之。

性味甘;寒;无毒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透疹;熄风止痉;明目退翳。主外感风热;发热;头昏;咽痛;单板机疹初期;疹出不畅;小儿惊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夜啼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1.《证类本草》:主小儿天吊,惊痫,夜啼,心悸。

2.《纲目》:功同蝉蜕。又止疟。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豆黄卷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豆黄卷药材名称大豆黄卷拼音Dà Dòu Huánɡ Juǎn别名大豆卷来源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种子发芽后

  • 洋芋

    药材名称洋芋拼音Yánɡ Yù别名阳芋、山药蛋(《植物名实图考》),洋番薯(《中国蔬菜栽培学》),土豆(《辞海)1963版),山洋芋(《湖南药物志》)。出处《湖南药物志》来源为茄科

  • 球穗花千斤拔

    药材名称球穗花千斤拔别名咳嗽草、百咳草来源豆科球穗花千斤拔Moghania strobilifera (L.) J. St.-Hilaire ex Jacks.,以根、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台湾、广东、广

  • 青羊角

    药材名称青羊角拼音Qīnɡ Yánɡ Jiǎo来源偶蹄目牛科青羊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以角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功能主治镇静,退热,明目,止血。主治小儿惊痫,

  • 紫荆果

    《中药大辞典》:紫荆果药材名称紫荆果拼音Zǐ Jīnɡ Guǒ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荆皮"条。功能主治治咳及孕妇心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摘录《中

  • 苦芦骨

    药材名称苦芦骨拼音Kǔ Lú Gǔ别名五节芒、巴茅果、马儿杆、牛草果来源禾本科苦芦骨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 Warb.,以虫瘿入药。生境分部江苏、安徽

  • 密叶绢藓

    药材名称密叶绢藓拼音Mì Yè Juàn Xiǎn英文名dense moss别名石苔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绢藓科植物密叶绢藓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ntodon compr

  • 鼠妇画眉草

    药材名称鼠妇画眉草拼音Shǔ Fù Huà Méi Cǎo英文名thalia lovegrass别名鱼串草出处始载于《广东药用植物手册》。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鼠妇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

  • 无尾果

    药材名称无尾果别名长叶无尾果来源蔷薇科无尾果Coluria longifolia Maxim.,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性味苦,凉。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清热解毒。主治高血压病,

  • 瓦楞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瓦楞子药材名称瓦楞子拼音Wǎ Lénɡ Zǐ英文名CONCHA ARCAE别名蚶子壳、毛蛤、瓦垅来源本品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 、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