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麻疹

麻疹

病证名。又名瘄、麻证瘄子痧子肤证糠疮、粰疮。元·滑伯仁麻证新书》定为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以体表皮疹状如麻粒故名。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最易流行。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对麻疹采取了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发病率已经显著降低。病因为麻疹病毒,由口鼻而入。《麻疹拾遗》指出:“多为天行疠气传染。”也有认为与胎毒有关。主要病位在肺、脾二经。《小儿药证直诀》:“初起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麻科活人全书》:“认麻须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脊背以下至腰间,必有三、五红点,此即麻之报标……。”又:《麻证新书》:“舌上白珠累累如粟,甚则上腭牙龈,满口遍生。”这是发疹期具有特殊意义的征象。在发病过程中,如体质壮实,护理恰当,毒能透发,勿药可愈。由于气候、环境以及小儿体质的强弱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根据病情轻重的表现,一般分为顺症、逆症及险证,顺证经过良好,逆证较严重,险证多属危急。麻疹一般分为疹前期,出疹期及疹退期三个阶段。从透发到收没,有一定过程。因此它是由内而外,由里及表,所以,在治疗上,以宣透清解为主,初期尤为重要;中期疹向外透,治应解毒,仍宜顺势宣透,使其完全出齐;末期,当养阴,清解托毒,使其逐渐收没。对于不同的变证,应具体分析,分别论治。

猜你喜欢

  • 医方捷径

    书名。①明太医院原本,罗必炜参订。本书基本上是《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卷6~7部分,其中小儿类病少方剂4首。参见医门初学万金一统要诀条。②《医方捷径指南全集》(原题清·王宗显辑)的简称。

  • 虚嗽

    病证名。指咳嗽之属气虚、血虚者。《冯氏锦囊》卷十二:“虚嗽有二,日间嗽,多吐痰白沫,或恶心者为气虚,宜六君子汤加款冬花、五味子。如夜嗽多渴,痰不易出,或发热,为血虚,宜六味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参见气

  • 艾条灸

    又称艾卷灸。指用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的方法。此法从古代太乙神针和雷火针灸法简化而来。使用简便,效果良好,为目前临床所常用。艾条灸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详各该条。

  • 白薄干苔舌

    舌苔白薄,津少而干的舌象。见于外感燥气或外感未解,肺津又伤,治宜辛凉甘寒,透表润肺(见《外感温热篇》)。

  • 气化

    气的运行变化。①泛指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气化活动,其中较多用以表示三焦输布水液及肾与膀胱的泌尿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②自然六气的变化。《素问·气交变大论

  • 惊积

    病证名。小儿受惊后,复为乳食痰热所伤而成的积证。《活幼心书》:“小儿所患之证,皆因乳哺不节,……但有时泄下青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嗔,名为惊积。”《丹溪心法》:“小儿食积,痰热,

  • 穷骨

    骨名。出《灵枢·癫狂》。即尾骨。详尾骶骨条。

  • 胃寒呕吐

    证名。指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症因脉治·呕吐论》:“胃寒呕吐之症,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多沉迟。真阳不足者,宜

  • 瘪谷茴香

    见《本草正义》。为莳萝子之别名,详该条。

  • 柳蕊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柳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