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面针麻醉

面针麻醉

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面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麻醉法。即按针麻要求在面针刺激点上针刺以进行手术。临床上可根据手术部位选取相应的刺激点,如股骨颈三刃钉内固定术可选取股点,胃切除术可选取胃点等;并可根据“肺主皮毛”、“心主神明脏象学说的理论选用肺点止切皮痛,用心点以镇静安神。其操作方法参阅面针疗法条,一般多采用手法运针,额区、鼻区、眼区等部位则以电针更为适宜。

猜你喜欢

  • 外感吐酸水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指素有湿热郁结、复冒外寒所致的吐酸症。症见发热,呕吐酸水,甚则酸水浸渍胃脘,不胜苦楚,吐出酸水令牙关酸涩不能合,脉多带弦。属本热标寒之症,不宜骤进苦寒,而当辛散。脉弦数者,

  • 砂壳

    见《饮片新参》。为砂仁壳之简称。详该条。

  • 杜婴

    【介绍】:北宋人。号大醇。博学善读书,为人旷达而清廉,自托于医,为人治病,常不取酬,贫乏几不能以自存,而未尝有不足之色,为当时士大夫所知。得王安石赞许。

  • 肉分

    肌肉的纹理。《素问·气穴论》:“肉分之间,谿谷之会。”

  • 痟渴

    病名。痟通“消”。见《世医得效方》卷六。即消渴,详该条。

  • 倪仲贤

    【介绍】:见倪维德条。

  • 椒苄(hù 互)丸

    《审视瑶函》卷六方。川椒(去目,微炒)、熟地黄、生地黄。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盐米饮送下。治目昏多泪。

  • 小儿中风不随

    病证名。小儿感受风邪,四肢缓纵,不能随意运动。《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三卷:“小儿中风不随者,因风邪中于肢节,客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若挟于热者,则缓纵不随。”宜分辨寒热,以疏风通络为治。

  • 车轮菜

    见《救荒本草》。为车前草之别名,详该条。

  • 肾痘汤

    《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方。羌活、白术、葛根、防风、藁本、独活、柴胡各五分,升麻五钱,黄柏、茯苓各二分,人参、泽泻各三分,猪苓四分,苍术一钱,神曲六分,甘草三钱。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去渣,食前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