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小儿寒厥,详小儿厥证、小儿寒厥条。
病名。体气之发于腋下者。出《肘后方》卷六。又名胡臭、腋臭、腋气。因湿热郁于腠理汗孔或遗传所致。临症腋下汗液有特殊臭气。大部分患者伴有油耳朵症状。用枯矾粉或密陀僧加枯矾粉外搽;或龙眼核十二枚和胡椒五十四
练功方法。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臂前平举,尽量翘掌,静止片刻。适用于治疗腕部疾患。
病名。多因阳明火毒上冲咽喉,或感受秽恶之气,或酒后怒火上乘所致。症见喉间卒然肿胀,顷刻转大,红肿疼痛。治宜泻热解毒,消肿止痛。用粘子解毒汤、泻心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飞疡喉、急喉闭条。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曹氏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12卷。曹氏即曹翕,三国末、晋初时人。
病证名。见《审视瑶函》。又名瞳神紧小、瞳人锁紧、瞳神细小、瞳神焦小、瞳缩。可由肝胆火炽、风湿热邪、肝肾阴亏致虚火上炎等上犯清窍引起。亦可由外伤,某些白睛、黑睛疾病罹致。证见“瞳神渐渐缩小如簪脚,甚则如
指甲与皮肉连接部分。
证名。指胃脘部悬空感,与嘈杂相近似。《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参见嘈杂条。
见根心堂主人《坤道指南》。即打胎。《坤道指南》载退妊方:五味子、三棱、莪术、归尾、葶苈各等分,人参少许,为末,水调服。
针灸治疗法则。出《灵枢·经脉》。邪气壅盛,正气未衰,属实证者,针刺时可用泻的手法治疗。详针刺补泻法条。此原则亦用于方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