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苜蓿之别名,详该条。
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瘀热在脾脏,但肉微黄,而身不甚热,其人头痛心烦,不废行立,名为行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有治行黄方,用黄芩、麦门冬、犀角屑、栝蒌根、栀子仁、甘草等药。
见《闽书》。为佛手柑之别名,详该条。
针灸著作。6卷。清·李学川撰。刊于1817年。卷1~2为“灵枢经文”、“素问经文”,系节录《内经》中有关针灸原文并加注释;卷3“群书汇粹“辑自历代医书中有关针灸的论述与歌赋;卷4“经穴考证”;卷5为各
病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又称骛溏、骛洲。《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鸭溏者,大便如水,中有少结粪者是也。”《医学入门·杂病》:“协寒自利,不渴,曰鸭溏,清白如鸭屎状。”《医宗金鉴·杂
出《外科正宗》卷四。即遗毒。见该条。
指脏腑之应地势部位。《灵枢·九针论》:“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难经·四难》:“脾者中州。”
证名。厥心痛之一。因脾病而邪上乘心所致。《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脾心痛者,如针椎刺其心腹,蕴蕴然气满。”《张氏医通·诸痛门》:“脾
五疸之一。《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可伴见食难用饱,小便不利,脉沉等。《圣济总录》卷六十:“失饥饱甚,则胃中满塞,谷气未化,虚热熏蒸,遂
七方之一。药味合于双数或由两味药组成的方。《儒门事亲》卷一:“偶方之说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之偶方,盖方之相合者也。病在下而远者,宜偶方也;有数合阴阳之偶方,谓二、四、六、八、十也,皆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