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饮咳嗽

痰饮咳嗽

病证名。指痰饮病所致的咳嗽。《丹溪心法附余·咳嗽》:“辰砂半夏丸,治一切痰饮咳嗽。”《医门法律·咳嗽续论》:“盖以咳嗽必因之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入肺中,自足令人咳嗽不已。”痰饮咳嗽,如见咳嗽多痰,色白,或如泡沫,咳引胁痛者,治宜温化,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方。逐饮,用十枣汤等方。如见畏寒肢冷,水肿,脉沉细等肾阳不足虚象者,当兼温阳利水,可用真武汤肾气丸等方。参见痰饮、支饮、悬饮等条。

猜你喜欢

  • 泄肝

    即疏肝。详该条。

  • 伏阳

    指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素问遗篇·本病论》:“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参伏气条。

  • 耳脉

    经脉别名。即手少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耳温(脉):起于手北(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辉煇朜朜,嗌种(肿)。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眦)痛,颊痛,

  • 五胠俞

    经穴别名。《素问·刺疟》:“五胠俞各一。”王冰注:“五胠俞谓譩譆。”

  • 何号周天散

    《痘疹金镜录》卷下方。蝉蜕五钱,地龙一两。为末,取适量,乳香煎汤调下。治痘黑陷,项强,目直视,腹胀,喘急,发搐。

  • 砂疥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六。由于血热凝滞所致。皮损形如细砂,焮赤疼痛,抓后有少量滋水。治宜内服当归饮子。类似痒疹。

  • 哺露疳

    病证名。指小儿哺露而变生的疳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载其病因为:“小儿乳哺不调,伤于脾胃,脾胃衰弱,不能饮食,血气减损,不荣肌肉”所致。症见骨瘦如柴,呕逆,吐虫,心烦,口渴,傍晚蒸热等。宜先用集圣丸

  • 唐尚龄

    【介绍】:见唐椿条。

  • 伏鼠疽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指生于手、足丫间背面皮中之硬结。三、五个不等,并有疼痛。治同足叉发。

  • 耳上发际

    即耳上,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