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出《素问·长刺节论》。又名疝气、横痃、膀胱小肠气、贼风入腹、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肾系阴肿等。历代论疝,包括多种病证,范围较广。《诸病源候论》有五疝记载,《素问》、《儒门事亲》、《疡医大全》等均有七疝论述,名目繁杂。因本病多由邪聚阴分而致,且发病部位又多是肝经所过,故有“诸疝皆属于肝”之说。此症大抵可分为二:①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兼有气痛的症状;或腹部剧烈疼痛而兼有二便不通的症候。②指生殖器、睾丸、阴囊部位的病症,如男女外生殖器肿溃流脓,溺窍流出败精浊物,睾丸或阴囊的肿大疼痛等症;或可兼有腹部症状。根据疝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归纳为:①指腹股沟疝。如《儒门事亲》:“狐疝……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疡医大全》:“血疝者,状如黄瓜,在于小腹两傍。”②指男女外生殖器、睾丸、附睾,或精索的疾病。《圣济总录》:“疝者痛也,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医学入门》:“疝有睾丸痛者,有连小腹痛者。”《疡医大全》:“寒疝者,筋挛卵缩……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③指阴囊疾病,包括阴囊象皮症,睾丸鞘膜积液等。《外科正宗》:“又有一种水疝,皮色光亮,无热无红,肿痛,有时内有聚水。”《儒门事亲》:“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④泌尿生殖系统的某些疾病,包括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儒门事亲》:“筋疝……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⑤某些腹内肿瘤、或子宫膀胱等疾患。如《诸病源候论》:“腹中脐下有积聚,名曰腑疝。”⑥肠道功能紊乱所致的肠痉挛及某些不全性肠梗阻。如《诸病源候论》:“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名曰癥疝。”“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大便难,名曰狼疝。”等。治疗见各有关条。

猜你喜欢

  • 经行脏躁

    病名。即经行情志异常。详该条。

  • 髓蒸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 养心莲

    见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为蜘蛛香之别名,详该条。

  • 咽系

    解剖名称。泛指咽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多因饮啖辛热,或复呕吐咯伤,致咽系干枯之所为也。”

  • 九气

    指引起气机紊乱的九种致病因素。《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其中炅即暑热,劳指过劳。

  • 下迫

    症名。指急欲大便而又排便不畅的窘迫感。《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类经·疾病类》:“下迫,后重里急迫痛也。”参见里急后重条。

  • 肺气不足

    即肺气虚。详该条。《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为肺气之虚也。”

  • 八木条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珍珠梅之别名,详该条。

  • 肩骨出臼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六。即肩关节脱臼。详肩甲骨出条。

  • 冰翳

    病名。①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即冰翳内障,详该条。②似指某些并发性白内障。“冰翳初患,头额眉睑遍痛,眼中赤涩。此由肝脏积热,久成内障,其翳如冰,瞳人渐大。”(《古今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