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羊耳菊之别名。各详该条。
润燥法之一。是治疗内脏津液不足,或热病化燥伤阴的方法。例如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燥咯血,手足心烦热,用百合固金汤;热病灼伤肺胃阴津,口中燥渴或大便秘结,用益胃汤、增液汤。
即三增茴香丸,见该条。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二十七。即青蛇头。见该条。
证名。见吴克潜《病源辞典》。指眼外观正常,而视物则改变其正常形态,如视长为短,视直如曲,视物变大,视大为小等。参见目妄见、视惑等条。
见《农村常用草药手册》。为黄荆叶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疔生于眉部。证治同疔疮。
病证名。又名风消。见《症因脉治》卷三。指由于燥火所伤而成的三消症。上消为燥火伤肺,症见口渴多饮不止,唇口开裂,烦躁不宁,用知母石膏汤加干葛。中消为燥火伤胃,症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用人参白虎汤。下消为
病证名。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指眼生翳膜带青色者。
即炮制。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有《修治药法》。详炮制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