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烦躁

烦躁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烦为心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先躁后烦,称为躁烦)。”本证有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热病中,凡不经汗下而烦躁者多实,汗下后烦躁者多虚。《类证治裁·烦躁》:“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伤寒绪论·烦躁》:“有温病、热病、时疫温疫表里俱邪、三焦大热、烦躁大渴者,白虎(汤)、解毒(清热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双解(散)、承气(汤)、三黄石膏(汤)选用。”内伤杂证,常烦多于躁。如阴虚火动而烦,用生脉散加生地、枣仁茯神(见《中医临证备要》)。亦有因脏腑实热而致烦躁者。《张氏医通·神志门》:“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烦躁,宜芩连山栀等凉药为君,稍用炮姜为使,甚则凉膈散下之。”若不烦而躁者,多属阴证,间有属热者。参见心烦、躁烦、阴躁等条。

猜你喜欢

  • 辨证冰鉴

    见辨证录条。

  • 晬(zui 醉)时

    即一周时。指一天的某一时辰至次日的同一时辰。《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 薛案辨疏

    医案著作。明·薛己撰,钱临疏。本书将薛己医案有关诊断、立论、用药等方面加以辨析、疏解,有助于读者领会薛案原意,开阔了临诊治病的思路。本书收入《国医百家》丛书中。

  • 小儿风瘙

    病证名。《千金要方》卷五上:“小儿病风瘙,痒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如麻豆粒,年年喜发,面目虚浮,手足干枯,毛发细黄,及肌肤不光泽,鼻气不利,此少时热盛极,体当风,风热相搏所得也。”参见小儿风疾瘾疹条

  • 手夫

    即一夫法。《千金要方》:“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一云在膝头骨节下三寸,人(有)长短大小,当以病人手夫度取。”参见一夫法条。

  • 下注疮

    病名。①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三。多由外受风湿毒邪,荣卫凝滞所致。发于小腿前面,患处肿胀,破则脓水淋漓,如水之注,缠绵难愈。相当于小腿湿疹。治宜疏风解毒祛湿。内服萆薢渗湿汤,外敷青黛散。②湿毒疮的又

  • 子脏冷无子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不孕症型之一。即胞寒不孕。详该条。

  • 黑疮倒靥

    出《类证活人书》。即黑靥。详该条。

  • 胎前消渴

    病证名。亦名妊娠消渴。《妇科胎产百病》:“胎前消渴是三焦火盛,四物汤加生地、黄柏立效。”

  • 心烦

    证名。出《素问·五藏生成篇》。又名烦心。指心中烦热郁闷之状。烦多属热,亦有因于寒者。可见于外感、内伤多种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