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之别名。《东医宝鉴》卷二:“神庐者,鼻也,乃神气出入之门户也。”详鼻条。
指在不同坐势下取穴或施术。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前部)、侧倚位(针灸一侧颜面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额部)、伏案位(针灸项背及后头部)、屈肘仰掌位(针灸上肢屈侧)、屈肘俯掌位(针灸上肢伸侧)、屈肘拱
病名。①见《张氏医通》卷七。指肠痈化脓后,脓汁从脐部溢出者。②清抄本《外科或问》:“此因脏腑积热归大小肠,或因食死畜肉发毒于左腹肠下,初觉红肿如粟,渐大如杯盘。”治法:以活命饮加柴胡胜金丹。
指第十胸椎。《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王冰注:“当脊十椎下并无穴目,恐是七椎也。”后人多释为七椎至阳穴。
指头如物裹、头面胀壅昏重的症象。多因湿邪壅遏清阳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类经》卷十三:“湿在上则首如裹,谓若以物蒙裹然者,凡人行瘴雾之中及酒多之后,觉胀壅颈面,即其状也。”参
八纲之一。指外邪侵袭肌肤体表所出现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本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详见各条。
病证名。见清·佚名《异授眼科》。即瞳神散大。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漏谷。见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麻口皮子药之别名,详该条。
见《陆川本草》。为走马胎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