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喘胀

喘胀

病证名。喘,指喘嗽;胀,指腹部及肌肤肿胀。喘与胀在病理机制上常互为因果,其关键在于肺、脾机能的异常。《证治准绳·幼科》:“凡喘嗽之证,若小便不利,则必生胀,胀则必生喘。要分标本先后,先喘而后胀者主于肺,先胀而后喘者主于脾。”肺主肃降,外合皮毛,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假如肺气失于肃降而反上逆,则水道失调,必使小便渐短,以致水溢皮肤而为胀,此则喘为本而胀为标,治以肃肺降逆为主,兼以实脾利水。脾主运化又主肌肉,若脾的运化失常,则水湿妄行,浸渍肌肉而为胀,水既泛溢,上侵及肺,气不肃降必成喘嗽,此则胀为本而喘为标,治疗以实脾利水为主,兼以肃肺降逆。

猜你喜欢

  • 西黄醒消丸

    即犀黄丸,见该条。

  • 益气生津

    补法之一。补气与养阴生津并用的治法。气津两虚,表现为汗出过多、肢体怠倦、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舌质红干、脉虚或细,用生脉散之属,以益气敛汗,养阴生津。

  • 寒湿凝滞痛经

    病证名。多因久居阴湿之地,或经期涉水感寒,寒湿之邪伤及冲任胞宫,血被寒滞,经血下行受阻所致。症见经血色黯有块,血行涩滞不畅,下腹部冷痛或绞痛,得热痛减。治宜温经祛湿,活血止痛。方用当归四逆汤、少腹逐瘀

  • 瘀血嗽

    病证名。见《万病回春》卷四。即瘀血咳。详该条。

  • 血虚眩运

    病证名。又作血虚眩晕。《症因脉治·内伤眩晕》:“血虚即阴虚也,形体黑瘦,五心常热,夜多盗汗,睡卧不宁,头面火升,则眼花旋转。火气下降,则旋晕亦止,不比外感之常晕不休,不比痰火之暴发暴作,此血虚眩晕之症

  • 地合

    经外奇穴名。出《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刺疔捷法》。位于承浆穴下方,下颌骨正中向前突起之高点处。主治头面疔疮,牙痛等。斜刺0.3~0.5寸。

  • 产后脚气

    病名。《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脚气。因元气内虚,六淫外侵所致。其状发热瞀闷,搐掣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用小续命汤治之。”

  • 牡荆汁

    出《陶隐居登真隐诀》。即牡荆沥,详该条。

  • 鼠胎

    见顾允若《妇科辑要》卷四:“有妊娠按月经来,而无伤胎元者,名曰盛胎,俗名鼠胎。”即激经。详该条。

  • 病后多眠

    病证名。指因病后余邪未净,正气未复而睡眠过多者。《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宜沈氏葳蕤汤。”又:“惟汗下后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勿药也。”参见嗜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