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五部

五部

内经》诊候痈疽生于体表,内连五脏的五个重要部位。《灵枢·寒热病》:“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猜你喜欢

  • 哺露

    病证名。①指小儿胃弱,无时吐出的证候。《幼科发挥》:“有胃弱者,不能受乳而变化之,无时吐出,所吐不多,此名哺露,如瓶之漏,不能容受也。”当补其脾胃,助其变化,可用六君子汤加减。②即乳的一种证型。

  • 伤寒六经定法

    书名。即《舒氏伤寒六经定法》。1卷。清·舒诏撰。作者分析伤寒六经的证候,并扼要介绍其治法,治法中汲取了后世的一些经验方。本书或附刊于《舒氏伤寒集注》一书。

  • 束脉

    青筋缠束之处。相当于地机穴。属足太阴脾经之郄穴。位于膝内侧下五寸,辅骨之下陷中。《素问·刺腰痛篇》:“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 地参

    出《神农本草经》。为知母之别名,详该条。

  • 沥浆生

    又名沥胞生、沥浆产。见《陈素庵妇科补解》。相当于早期破水。《胎产心法》:“有沥浆生,其浆流一、二日不产,俟流浆渐少方生。倘浆来过多,恐胞干难产。”若浆血已涸,元气困惫,急用人参、当归煎服以助血气,不能

  • 初生目闭

    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小儿初生目闭不开,多系胎有伏热,热蒸于脾所致。《幼幼集成》:“小儿初生目闭,此胎热也。”眼胞属脾,脾之脉络为热所壅,故眼胞赤肿,不能睁开。热重者并有面红唇燥。治宜清热泻脾,用生

  • 痰躁

    痰证之一。指因火痰而致躁烦不宁的病证。《重订通俗伤寒论·夹痰伤寒》:“咳嗽不爽,胸中气闷,夜不得眠,烦躁不宁者,此火痰郁遏胸膈也。名曰痰躁。”治宜豁痰降火。方用陷胸、泻心汤等。参见痰证条。

  • 了了

    瞭然,视物清晰,精神清爽。《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又:《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

  • 细叶龙鳞草

    见《广东中草药》。为鸡骨草之别名,详该条。

  • 金井

    解剖名。见《银海精微》。《目经大成》卷一:“风轮下一圈收放者,为金井。”即瞳神。因其清莹幽深,内有神水(房水)而似井,又因五行学说金生水,故名金井。详瞳神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