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又名脾脏中风。风邪入中于脾经而致的证候。主症为发热,形如醉人,皮目瞤动,短气,腹满,身黄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介绍】:见杜鸿渐条。
病名。痛同消。即三消。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详三消条。
【介绍】:见凌奂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永怀,号恒庵。籍贯未详。从陈会学针灸术,后应宁献王之命重新校订和补辑陈会的《广爱书》,并改名为《神应经》。
病名。即乳发之南方俗称。见该条。
出《百一选方》。为葱汁之别名,详该条。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即三仙丹第一方,见三仙丹条。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症因脉治》卷一方。枳实、厚朴、神曲、陈皮、莱菔子、麦芽。水煎服。治外感遗尿,兼有食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