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名。胸胁众骨之统称。包括胸骨和肋骨。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名直骨。并定位“在乳下大约离一指头,看其低陷之处与乳直对不偏者是穴也。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正穴也。”位于
经外奇穴名。《外台秘要》:“立脚于系鞋处横纹,以手四指于纹上量胫骨外,逼胫当四指中节按之,有小穴,取一缕麻刮令薄,以此麻缓系上灸,令麻断。男左女右,患多灭。”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传尸灸
病证名。指风湿合邪而引起的通身水肿。《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通身肿者,头面手足皆肿也。得病之由,内停湿饮,外感风邪,风湿相搏,水道不利,外攻肌肤而为肿也。”肿势严重的,用疏凿饮子以消水;症状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多因久病失血,或早婚房事过度,生育过多,乳众等耗伤精血,以致阴虚血亏,先见经期错后,量少,逐渐无血下达,冲任胞宫空虚,终成经闭。症见不思饮食,皮肤干燥,形体消瘦,
出《新修本草》。为荩草之别名,详该条。
脉诊的一种测候方法。全身遍诊法,以头部、上肢、下肢各分天、地、人三部,合为九候;寸口脉法以寸、关、尺三部各分浮、中、沉,合为九候。详三部九候条。
丛书名。8卷。清·杨乘六辑,王汝谦补注。谓“以天下为己任”,故题名“己任编”。全书辑评四种清代医著,即高鼓峰《四明心法》(又名《医家心法》)3卷,《四明医案》1卷;以及吕用晦《东庄医案》1卷,董废翁《
三十六黄之一。以黄疸而见言语错乱,故名。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鬼黄者,面色或青或黑,遍身皆黄,狂语多惊,皮肤枯,舌根謇涩,心中恍惚,常见鬼神,或自强言,诈作惺惺,若鼻中灰色,舌黑,毁裂衣裳者,难
指风、寒、暑、湿、燥所引起的痉证。《解儿难》征保按:“张仲景《金匮》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症卒口噤,背反张而瘈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