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半产即小产。指由于小产造成的胞衣不下。参见胞衣不下条。
痰证之一。①《医学入门》卷五:“升于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欬嗽喘促,名曰燥痰。”②即火痰。见《症因脉治》卷二。详见该条。③即气痰。见《医宗必读·痰饮》。参见气痰条。④指痰恋于肺的病证。《杂
证名。指嗳气有腐臭味。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失节,食滞不化,停积胃肠所致。《类证治裁·症》:“但由脾虚,饮食不化,吐沫嗳腐,治宜健运。六君子汤加砂仁、鸡内金。……食后暖腐,保和丸。”参见宿食病、伤食条。
见《新疆药材》。为蒲黄之别名,详该条。
温法之一。治疗脾胃阳虚阴盛的方法。症见食不消化、呕吐清水、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常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
【介绍】:见黄岩条。
病名。疟疾之一。出《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牡系牝字之讹,详牝疟条。
病证名。指嗜酒无度、湿热伤脾所致的腹痛。《症因脉治》卷四:“酒积腹痛之症,痛而欲利,利下黄沫,天明即发,饮酒痛甚,小便赤涩。”治疗如痛而欲利,脉沉数者,枳壳大黄汤;口苦舌干,干葛清胃汤;利下黄沫,栀连
诊法术语,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
书名。①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的帛画,是迄今我国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连在一起。画高40厘米。上有四十四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象,分上下四层,每层绘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