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指发于秋季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夫疫病者……秋时应凉,而热气抑之,则责邪在肺,病曰白气貍。”其症“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或体热,发斑,喘咳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天泉,见该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丝棉木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羊角扭,详该条。
《症因脉治》卷三方。栀子、柴胡、黄芩、竹茹、知母、甘草。水煎服。治少旧余热未尽而致的不得卧。
病名。见《红线女博识摘腴》。多因积热损伤胃络,经行之时,胃经之气随冲气上逆,血随气上所致。症见经行时出现周期性吐血,血色黯红,或经血量少等。治宜清胃热,引血下行。用三黄四物汤,或犀角地黄汤等方。
【介绍】:见贺岳条。
见诊余集条。
病名。生于踝部的流痰。证治参见流痰条。
五脏的真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