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丹溪心法·咳嗽》。指咳呛气逆的痰嗽。治疗可用蛤粉、青黛、瓜蒌、贝母等。参见咳嗽、咳逆、痰嗽等条。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宋代未独立设科,元、明代医学分十三科,始独立设咽喉科。参见十三科条。
精神意识活动中有关控制和适应的能力。《灵枢·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指针灸临床治病时穴位相互配合的方法。常用的有:前后配穴法、俞募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原络配穴法、远近配穴法、子母配穴法等。详各该条。
是指用鍉针按压穴位皮面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虚证用补法,即将针轻压,待局部出现红晕或症状消失时去针。实证用泻法,即将针重压,待患者有痠胀感扩散时去针。但不应伤损皮肤。每日或间日一次,一般以10
病名,见《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即瘰疬,详该条。
出《摘元方》。为柳花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身体肌肤顽痹,不知痛痒冷热的症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医林绳墨》卷六:“有所谓不仁者,谓肌肤麻痹,或周身不知痛痒,如绳扎搏初解之状,皆因正气空虚,而
【介绍】:北宋医家。精心研究伤寒学,于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著《伤寒微旨论》二卷,专门辨析《伤寒论》的辨证用药,间附方论,对仲景学说颇有发挥,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见《滇南本草》整理本。为马尿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