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热病五十九俞

热病五十九俞

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主要穴位。《素问·水热穴论》:“治热病五十九俞……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抒、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王冰注:即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风门);气街(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五十八穴。按文中“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说明髓空当有二穴,而王注髓空为腰俞,便少一穴。今据《素问·骨空论》“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之文,拟补风府一穴,以合五十九俞之数。热病五十九俞与五十九刺所含穴位并不完全相同,但都是治疗热病的要穴。临床可相互为用。参见该条。

猜你喜欢

  • 三月黄花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地羊鹊之别名,详该条。

  • 藏医史

    民族医学史著作,藏名《索日曼给阔布》。德西·桑吉嘉措著于1704年。着重叙述藏医发展过程中从传说时期直至清初各个不同时期的医学发展情况。论述了医方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藏医与其他各国、各族医学系统的交

  • 下焦吐

    证名。《活法机要·吐证》:“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毒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 肢节痛

    证名。指四肢关节疼痛。《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多因风湿、痰饮、瘀血流滞经络,或因血虚不能养筋所致。《丹溪心法·附肢节痛》:“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如肥人

  • 干柿

    见《日华子诸家本草》。即柿饼,详该条。

  • 苏澄

    【生卒】:十世纪【介绍】:五代时人,隐为道士。字栖真。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善养生之术,年八十余不衰老。死时年百岁。

  • 江之兰

    【介绍】:清代医生。字含徵。安徽歙县人。撰有《医津一筏》一卷,主要为对《内经》的注疏。

  • 食积成块

    病证名。指食积凝结肠胃,腹部触及块状物者。明·周礼《医圣阶梯》:“食积凝结成块,留滞肠胃者,虽泄泻而不能出。”症见腹痛拒按,口臭,口舌干燥。治宜通府去积,用大承气汤加减。

  • 痰湿阻肺

    指痰湿壅阻于肺,使肺气不得宣降的病变。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则精气不能上输于肺,致聚湿成痰,影响肺脏。主要证候有咳嗽,痰涎壅盛,痰白而稀,容易咯出,胸膈满闷,动则咳嗽加剧,气喘,舌苔白

  • 省客

    脉象。初充塞于指端,旋即鼓动而去。《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