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火胀

火胀

鼓胀证之一种。《张氏医通·鼓胀》:“如面色枯槁,肢体消瘦,单腹胀急而块垒不平者,皆属火胀,此非水肿,无虑助肾水之邪也。若脉弦细涩,虽能饮食,终亦必亡。火肿误服金匮肾气等药,急投连、柏、金铃、白芍之类,仍用桂、附少许,为热因热用之响导,庶可挽回。若喘泻肢枯,脉无胃气者,不救。”参见鼓胀条。

猜你喜欢

  • 胎漏

    病证名。见《素问病机宜保命集》。亦名漏胎、胞漏、漏胞、漱经、胎满。①《医学入门》:“不通而下血者为胎漏。”孕后因气血虚弱、肾虚、血热等致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症见阴道不时下血、量少或按月来血点滴,并

  • 黎豆藤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牛马藤之别名,详该条。

  • 股骨

    又名大腿骨、髀骨、楗。解剖学同名骨。上端以股骨头与髋臼构成髋关节,下端与膑骨、胫骨上端构成膝关节,支撑全身体重。

  • 伤堕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指孕后因气虚、血虚、肾虚或外伤等因素引起的腰腹痛坠,甚至阴道不时下血,以致流产。

  • 卷法

    推拿手法名。出《灵枢·刺节真邪》。即捏法。《灵枢·刺节真邪》:“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

  • 皮热

    指皮肤有发热感觉。多由阴虚或阳盛所致。《中藏经·寒热论》:“皮热而燥者,阴不足,……皮热而热者,阳盛也。”若仅局部热痛,须防疮痈。《灵枢·上膈》:“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 寒化太阳

    运气术语。三阴三阳分司六气,其中太阳属寒水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 膜外气

    病名。指气攻腹膜之外而虚胀、肿满者。《圣济总录》卷八十:“膜外气……本于肺受寒邪,传之于肾,肾气虚弱,脾土又衰,不能制水,使水湿散溢于肌肤之间,气攻于腹膜之外,故谓之膜外气,其病令人虚胀,四肢肿满,按

  • 钱钝

    【介绍】:参见钱瑛条。

  • 姜桂大顺丸

    《症因脉治》卷二方。干姜、肉桂、杏仁、甘草。水煎服。治呕吐酸水,脉弦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