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银海精微》:“乌轮赤晕,刺痛浮肿,此肝热也。”即抱轮红。详该条。
闻诊之一。从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暖气等声音变异,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
证名。指黑睛上翳膜,自下方向上伸展的证候(佚名《抄本眼科》)。参见赤膜上冲条。
【介绍】:清代医家。履贯未详。字若瑛。辑有《方便书》10卷,未见流传。
病名。见《温病条辨·中焦篇》。由于暑湿侵袭肌肤、经络所致。证见肢体痠痛重着,面赤,小溲黄少等。治宜辛温辛凉并用,如加减木防己汤等方。
解剖部位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即两骨相连接处。详关节条。
①见《救荒本草》。为望江南子之别名。②见《本草原始》。即槐角。各详该条。
又称内针、下针。指将针刺入穴位,或针刺入穴位后继续向下插进。
病名。①走马牙疳的另一名称,《普济方》卷六十七:“夫急疳者,其候唇勿变青白,断肿满,脓血俱出,朽烂疼痛。颊边有赤白色,或有黑晕,即须针却恶心,不然烙之。若不早疗,死于旬日,故名急疳也。”②出《婴童百问
见顾允若《妇科辑要》。即子眩。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