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医学便览条。
病证名。指因多气恼怒而成的一种瘕病。以其瘕块形状如鳖,故名。《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平时多气,血凝于气,而成气鳖。……摇头掉尾,如虫之行,上侵入咽,下入肛,或附胁背,或隐胸腹,大则如鳖
病名。《奇效良方》卷六十四:“饮痫为病,此患吃食不知饱,忽然连三五日不甚思食,手足搐动,多自梦寐中作,食之太饱,亦便发作。”参见痫、食痫、五痫条。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秋石、茯苓、山药、阳起石、鹿角霜各等分。为末,酒糊为丸。治房室过度,精髓耗败,伤于肾元,以致阳萎者。
书名。又名《内经吴注》。24卷。明·吴崑注。刊于1594年。本书是《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素问》一书79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索粉积,食之失度而成积,胸腹间若有所梗也。宜枳实、莱菔子。方用紫苏汤。”亦可用紫苏浓煎汁加杏泥服,即散(见《世医得效方》卷四)。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少阴之正。《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从足少阴肾经分出,上行至腘中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别汇合而
即《观者之喜》,详见该条。
出《本草纲目》。为谷芽之别名,详该条。
《幼科铁镜》卷六方。麦门冬、人参、当归、黄连、酸枣仁、生地黄、茯神。水煎服。治小儿心血不足,惊悸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