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世医得效方》。为鸭跖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生。撰《黄帝针经音义》1卷,佚。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多由心肝二经热毒上攻,蕴结不散所致。发于眉至额部,初起肿胀,色黑质硬,剧痛;甚则闷乱呕逆,溃烂成疮。治宜泄火解毒。内服清瘟败毒散,外敷止痛拔毒膏。
即达原饮第一方,见达原饮条。
见《中药志》。为荜菝之别名,详该条。
即便血。《灵枢·百病始生篇》:“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详便血条。
【生卒】:949~1005【介绍】:北宋医家。德州平原(今山东平原)人。父、兄均通医术,自化医术更精。历任翰林医学、尚药奉御、翰林医官使等职。撰《四时养颐录》(一名《调膳摄生图》),记述饮食疗法。
【介绍】:晋代医生。生平欠详。
【介绍】:见法坚条。
证名。指温热病过程中,阳热亢极的一种重危证候。《伤寒绪论·厥晕》:“温病热病,温毒阳毒,邪热内结,胸满痰盛,或当下失下,以致阳热亢极,忽然手足厥冷,口噤咬牙,昏晕,须臾复甦。……承气合解毒,或凉膈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