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本草纲目》。又名石碱、花碱、水碱。为从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碱汁,和以面粉,经加工而成的固体。咸、苦,温。软坚,消积。①治积块,噎膈反胃。内服:3~9克,入丸、散。②治疣赘,研末调敷;虫牙痛,研末填
见《草药手册》。为栗毛球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胁痛。详该条。
出《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即隐疹,详该条。
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血满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丹毒之一。指初发于腋下和两膀上。治宜梓木白皮三两,蓼叶三两,烧灰研细,以鸡子白调敷。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绒毛鸭脚木之别名,详该条。
见继志堂医案条。
见《现代实用中药》。即人中黄,详该条。
《卫生宝鉴》卷十三方。猪羊靥(暖水洗,去脂膜)十对,海藻、海带各二两,琥珀、麝香、木香、丁香各二钱半,珍珠半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睡前热酒送下。治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