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无汗

无汗

证名。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泛指当出汗时而不出汗的症候。常因邪闭表实、津血不足等因所致。伤寒无汗,有邪在表者,有邪行里者,有水饮内蓄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有盛夏当出汗而无汗者。《赤水玄珠·汗门》引丹溪曰:“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又有阴血耗伤或阳虚而无汗者。《灵枢·营卫生会篇》:“故夺血者无汗。”《伤寒明理论·无汗》:“诸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病情不同,宜审因施治。

猜你喜欢

  • 发泡灸

    用艾炷烧灼或用刺激性药物敷贴穴位使局部皮肤发泡的治疗方法。水泡一般不必挑破,可任其自然吸收。适用于疟疾,头痛,黄疸,神经性皮炎等。

  • 龙葱

    见《温热经纬》卷四:“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指听功能。

  • 第二竹沥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竹沥一斗四升,独活、芍药、防风、茵芋、甘草、白术、葛根、细辛、黄芩、川芎各二两,桂心、防己、人参、石膏、麻黄各一两,生姜、茯苓各三两,乌头一枚。为粗末,以竹沥煮取四升,分六次服

  • 野山菊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野菊之别名,详该条。

  • 清者温之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清稍次于寒,温稍次于热。即偏于寒性的病证,可用温性的方药治疗。

  • 血虚厥

    厥证之一。因血虚所致。多见于失血、崩漏、产后。《赤水玄珠·厥证门》:“因血虚而得者,脉洪大,宜四物汤加酒黄柏、知母。”或用芎归养荣汤等。参见厥证条。

  • 太商

    运气学说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按五音建运理论,商代表金运,故太过的金运称为太商。

  • 心痫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可表现为多种症状。《医学入门·痫》:“心痫,面赤,口张,摇头,马嘶。”《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赤目瞪,吐舌啮唇,心烦气短,其声如羊者曰心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惊

  • 活幼心法

    儿科著作。又名《活幼心法大全》。明·聂尚恒撰。9卷。刊于1616年。卷1~6为痘科,对痘疹的病原及其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症状及治法,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并提出了有关痘疹的学术见解;卷7是作者治痘疹的医案

  • 地板藤

    见《云南中草药》。为地瓜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