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橡木皮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约761~827【介绍】:唐代官吏、医家。字晦叔。磁州昭义(今河南安阳)人。撰有《海上集验方》10卷。785年中进土,827年(太和初)为谏议大夫,颇得众望。
病名。见《审视瑶函》。即惊振内障。详该条。
病证名。出《素问·风论》。谓:“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①泛指因风邪所致之目疾。②目掣动谓之目风。参见目条。
病证名,又名大衄。指耳、目、口、鼻、前阴、后阴九窍同时出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凡荣卫大虚,府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亦可因
①出《新修本草》。为白前之别名。②出《本草经集注》。为百部之别名。各详该条。
即下颌骨的齿槽突。载附下颌齿。
病证名。又称热泄、火泻、火泄。因热迫肠胃所致。症见肠鸣腹痛,痛泻阵作,泻下多黄色稠粘,或注泻如水,或米谷不化,肛门灼痛,后重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涩,脉数。《丹溪心法·泄泻》:“热泻,粪色赤黄,肛门焦
【介绍】:南宋医家。字霖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翰林医官靳从谦之子,著《本草会编》。
病证名。与胬肉攀睛相似,亦是血丝赤膜从眦部横贯白睛,直达黑睛,即“两头尖薄,中间高厚,肉红色如蚂蝗状,横卧于中”(《证治准绳·杂病》)。参见胬肉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