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唇疮

唇疮

病证名。又名唇胗唇疡。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可流黄水,或痒或痛。治宜清解脾胃郁热。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②由伤寒狐惑,小儿疳所致唇部起疮。《沈氏尊生书》卷二十三:“伤寒狐惑,虫蚀其脏,则上唇生疮,虫蚀其肛,则下唇生疮,是脏腑之病,未尚不应诸口也。”又《片玉心书》:“儿疳,昏睡烦躁,鼻烂汁臭,齿断生疮,下利黑血,虫食下部为狐,下唇有疮;虫食其脏为惑,上唇有疮。”可用锡类散外涂。

猜你喜欢

  • 痘疮难靥

    病证名。即痘疮干浆应收靥而不收靥的症候。痘疮自见点、起胀、灌浆十至十三天左右,应收靥结痂。到时而不收靥,是毒气太重,内外热蒸所致。若失于治疗,则热毒入心,可变为险证。治宜清热败毒,用犀角散(《证治准绳

  • 鱼腰

    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奇效良方》云:“在眉中间是穴。”与《银海精微》所云之光明穴同。参见光明条。

  • 评热病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是对热病的病理变化和预后吉凶的评议,故名。内容论述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等几种热病的成因、病理、治法、预后等。着重阐明邪正消长的变化规律。

  • 傅氏眼科审视瑶函

    见审视瑶函条。

  • 陈则震

    【介绍】:见陈梦雷条。

  • 瘖俳

    病名。出《素问·脉解篇》。①《类经》卷十四:“俳,废也。内夺者,夺其精也。精夺则气夺而厥,故声瘖于上,体废于下,元阳大亏,病本在肾,肾脉上挟舌本,下走足心,故是病。俳音排,无所取义,误也。当作痱,正韵

  • 外取

    义同外治。《素问·五常政大论》:“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说明治病的手段,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或从上治,或从下治,或从内治,或从外治,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 方石

    出《神农本草经》。为长石之别名,详该条。

  • 神仙既济丹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八方。黄柏(酒炒)四两,山药(酒蒸)、牛膝(酒洗)各三两,人参、姜杜仲、巴戟天、五味子、枸杞子(酒洗)、茯苓、茴香(盐炒)、酒肉苁蓉、酒山茱萸、远志(甘草水煮)、菖蒲、熟地黄

  • 金镜内台方议

    书名。12卷。明·许宏撰集。撰年不详,1794年复经程永培校订,是一部研究《伤寒论》方的专著。许氏称《伤寒论》方为“内台方”,将原书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类,每方列举方剂配伍与辨证论治的准则,或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