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疡医准绳》卷六。作为鉴别髋关节前、后脱位证候之一。详胯骨出条。
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气黄者,上气心闷,腹胁胀痛,两脚冷疼,睡卧不安,小便淋涩,状似脾黄。”《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气黄,病人初得,先从两脚黄肿,大小便难,心中战悸,面目虚黄,不能食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方。高良姜一两,炮附子、炮姜、炒胡椒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橘皮煎汤或米饮送下,不拘时服。治脾脏冷气,腹内虚鸣。
【介绍】:见卞大亨条。
见仁斋直指条。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大黄半两,金铃子、木香各三钱,朴硝二钱,轻粉少许。为细末,每服三至四钱,食后柳白皮煎汤调下,微利为度。治暴热,心肺上喘不已。
骨名。胸胁众骨之统称。包括胸骨和肋骨。
病证名。地丁(即悬雍垂)红热肿痛。为心火上炎,血热为患所致。病之初起,地丁微红,逐渐肿大,继而色鲜红,肿甚而热痛,啼叫不安,妨碍吮乳、吞咽和呼吸,并有窒息的危险。治宜泻火解毒,用犀角、连翘、黄连、大青
病证名。见《女科指要》。指孕后脾肾两虚,清阳下陷,以致津液不能上承,口干不渴。治宜健脾生津。方用七味白术散。
病名。《外科大成》卷三:“紧喉其发暴,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声音不出,脓水不入,由膏粱厚味所致,为之实火。”即紧喉风。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