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明·赵贞观《绛血丹书》。即产后阴下脱。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追风伞之别名,详该条。
即间接灸。见该条。
《银海精微》卷下方。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黄丹。为细末,冷水或茶水调匀,将药放芙蓉叶上,贴二太阳穴。治目肿涩痛,局部喜凉者。
即灯火灸,见该条。
病名。出《喉科杓指》卷三。又名攒齿疳,即钻牙疳。详该条。
《灵枢经》篇名。古代对于重要文献,辄刻于玉版之上,以示珍重。篇名《玉版》,亦是珍重之意。本篇主要讨论了针刺的若干禁忌问题。例如痈疽毒内陷脏腑及其他诸病的逆象,均不宜刺。并指出针虽细物,若用之不当,只能
出《素问·气穴论》。即阴跷脉的照海穴,阳跷脉的申脉穴,左右共四穴。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该条。
书名。见《通志·艺文略》。5卷。唐·杨损之撰。杨氏“以本草诸书所载,药类颇繁,难于寻检。删去其不急并有名未用之类”(《补注神农本草》),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