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不寐

不寐

病证名。出《难经·四十六难》。又名不得卧不得眠、不能眠、失眠等。指睡眠时经常不易入眠,或睡眠短浅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眠之症。《景岳全书·杂证谟》:“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不寐虚症,多因阴血亏损,中气不足,或心脾两虚所致。因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者,常兼虚火偏亢,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甚则五心烦热多汗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为主。火亢则兼降心火,方用酸枣仁汤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因中气虚弱者,症见失眠,神疲乏力,食欲减退。治以补气为主,方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因心脾两虚所致者,症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细。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寿脾煎等。也有因胆虚所致者,详见胆虚不眠条。实证不寐,有外感时邪和内邪滞逆之不同。外感时邪者,有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详各该条。内邪滞逆者,又有痰浊内阻、水气凌心肝火胆火、胃中不和数种。痰浊内阻者,症见不寐,呕恶胸闷,苔腻脉滑,治以化痰为主,用温胆汤加减。水气凌心者,症见不寐而心下动悸,胸中漉漉有声,治宜逐饮祛湿,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肝火、胆火、胃中不和者,详见肝火不得卧胆火不得卧胃不和卧不安等条。

猜你喜欢

  • 疽病方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方。白蔹、黄芪、芍药、肉桂、干姜、川椒、茱萸(应作吴茱萸)各等分。为末,每服一三指大撮,入一杯酒中,日服五、六次。治疽病。若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

  • 雪地开花

    见《草药手册》。为瑞香花之别名,详该条。

  • 二交

    阴交、阳交两穴的合称。详见二陵条。

  • 荆条果

    见《药材学》。为牡荆子之别名,详该条。

  • 山榆仁

    出《本草拾遗》。为芜荑之别名,详该条。

  • 八号大有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沉香丸,见该条。

  • 伤科精义

    参见《王室养生保健全书》。

  • 才蓬多吉

    参见舒卡·年姆尼多吉条。

  • 王脉

    王,通“旺”,旺盛的意思。《内经》认为“脉合四时阴阳”,在不同时令季节而出现相应的脉象为正常,《难经·七难》称之为旺脉。如冬至后第一个甲子日以后的六十天,是少阳主令的季节,“少阳之至,乍大乍少,乍短乍

  • 募穴

    经穴分类名。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见表),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症。《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