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徐惠生平

徐惠生平介绍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长城人(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求早死。又作七言诗和连珠以示其心愿。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仅二十四,被追封贤妃,陪葬昭陵石室。>>查看徐惠的诗词古文

故事传说

写诗息君怒

  徐惠在自己的居住宫殿中,唐太宗下召让她去见驾。她过了很久还没到,唐太宗非常生气。徐惠因此献了首诗:“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唐太宗见后怒气全消了。

花神传说

  青岩照影夜流丹,无那清风点粟盘。自是幽香能暗度,月宫飞去不须看。

  谚云:八月桂花香,桂花香时人团圆。桂花又名木犀、丹桂,花朵细小,呈淡黄色或黄白色,香气浓郁突出。《瓶史·月表》中说,桂花为八月花之盟主,因此农历八月又称为桂月。

  关于桂花花神的传说很多,最广为传诵的,是唐太宗的妃子徐惠。徐惠是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自小聪慧过人,长大后更能说会道,琴棋书画样样不落于人。因为才思不凡,被唐太宗选为妃子。李世民十分欣赏徐惠的才华,常和她一起吟诗作画,她也为后人留下了“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于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等诗篇。唐太宗死后,徐惠哀伤成疾,最终成痴,年仅二十四岁就以身殉情,追随唐太宗而去。后人因她才情出众,而且写过咏桂花的诗篇,就封她为桂花的花神。徐惠的故事令桂花香平添了一份沁心蚀骨的深情,一缕幽思自此绽开在八月的心崖。

文学作品

  徐惠现存的作品共计七篇,分为诗五首,《拟小山篇》、《长门怨》、《秋风函谷应诏》、《赋得北方有佳人》和《进太宗》。文赋两篇《奉和御制小山赋》和《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其中,根据学者的研究统计,现存以《长门怨》为题的唐诗共计三十七首,涉及诗人三十三人,徐惠之作是唐代同题诗歌中唯一的嫔妃和女性作者。《秋风函谷应诏》则被编入作为教导唐朝储君和皇子们如何诗作文,具有启蒙性质的皇室教材《初学记》。《奉和御制小山赋》应作于贞观二十一年,徐惠陪伴唐太宗在翠微宫休养期间,此为和韵唐太宗《小山赋》之作。清朝学者王芑孙认为这两篇作品是“和赋”文学形式的起源之作。

  《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是一篇历史上罕见的杰出的女性政论文章,为历代史家所重,收入多部重要的典籍,如《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

生平

家世渊源

  徐惠出身东海徐氏,为南朝梁慈源侯徐文整四世孙女,陈始安太守徐综之曾孙女,延州临真令徐方贵的孙女,祖母江夏黄氏,南朝陈司空沈国忠武公之女。唐果州刺史徐孝德长女。弟弟徐齐聃,侄子徐坚,史书都有传。妹妹为高宗婕妤,也有文采。 当时人们因为徐氏姐弟三人文采出众,将他们比作汉朝班氏。另有一弟徐齐庄,事迹无相关记载,唐玄宗授于他长城县子的爵位。

年少聪慧

  徐惠五个月大就开始说话了,四岁就熟读《论语》、《毛诗》,八岁自己懂得写文章。父亲徐孝德曾让她试着拟《离骚》作诗,她写了《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父亲看后大吃一惊,知道这孩子的才华想盖都盖不住,于是徐惠的作品马上广为流传。唐太宗听说后,将她召为才人。

因才受宠

  徐惠入宫后,手不释卷,诗文更加优美,文思更加敏捷,落笔成文。因此,唐太宗更加礼待她,提升他父亲水部员外郎(最新出土的徐孝德墓志记载为礼部员外郎),并升她为充容。

上疏极谏

  贞观末年,李世民多次兴兵攻打四方少数民族,在多处修建宫殿,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

  贞观二十二年四月,时太宗驾幸玉华宫,徐惠伴驾 ,上疏说:”东边驻军辽海,西边讨伐昆丘,弄的军困马乏、粮草匮乏。用农民那有限的收成,去填战争这无边的沟壑;为谋取那些没有收复的部族,却丧失了这已经训练好的军队。所以说国土宽广并不是长久安定的办法;百姓辛劳是容易动乱的因素。“

  又说:“翠微宫、玉华宫等,虽然依山傍水,没有构筑方面的大工程,但人力、运输之类,也是很烦杂、劳民的。有德行的君王,以百姓安乐认为是安乐;没有德行的君王,以自己的快乐认为是快乐。”

  “精雕细琢的珍宝玩物是丧失国家的刀斧,光彩夺目的珠宝玉器是侵蚀人心的毒药,这些虽然看着奢华美丽,但不能不去遏止这类需求。事业安泰是志向容易骄纵,时局安定时人容易放任自己。”她所说的切中事理。唐太宗很赞同她的说法,赏赐了她。

忧郁早逝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吃药,说:“先帝待我情深,我希望能先于狗马去侍奉先帝的陵寝,这是我的心愿!”接着又写诗文表达自己的心愿。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徐惠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被追封贤妃,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的石室中。

猜你喜欢

  • 叶小鸾

    叶小鸾(1616~1632)明末才女。字琼章,一字瑶期,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幼女。貌姣好,工诗,善围棋及琴,又能画,绘山水及落花飞碟,皆有韵致,将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 王严光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自称钓鳌客。颇有文才而性狂傲。安史乱后任棣州司户。《封氏闻见记》卷一〇录其事迹,并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李燔

    李燔(1163—1232年),南宋大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高中进士后的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把这所当时的成人大学办成全国“书院之首”,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死后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

  •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 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陈草庵

    陈草庵(1245——约1330),名英,字彦卿,号草庵,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元代散曲作家。曾任监察御史,中丞等职。现存小令二十六首。元·钟嗣成《录鬼簿》称其“陈草庵中丞”,名列前辈名公之中。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以为陈草庵名英,曾任宣抚,延初拜河南省左丞。门岿继考其人,名英,字彦卿,号草庵,析津(今北京)人。元代张养浩《云庄类稿》卷九《析津陈氏先茔墓碑铭》引陈英自述,叙其家世及任职历程甚详(见《元曲百家纵论》第七三页),可备一说。其存曲多愤世嫉俗之作。

  • 褚亮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 李舜臣

    李舜臣(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字汝谐,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

  • 朱复之

    建宁建安人,字几仲,号湛庐。以迪功郎知婺源县,有惠政。理宗端平中尝充使北使展谒八陵。后除军器监主簿,兼权知惠州。

  • 赵汝愚

    赵汝愚(1140年—1196年2月20日),字子直,原籍饶州余干(今江西余干县),生于崇德县洲钱(今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南宋名臣、学者,南宋宗室,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汉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赵汝愚早有大志,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及第。宋孝宗崩逝后,赵汝愚策划实施“绍熙内禅”,奉嘉王赵扩(宋宁宗)即位。以功升任右相,与留正同心辅政。庆元元年(1195年)遭韩侂胄诬陷,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庆元二年(1196年),于衡州暴卒(一作服药而死)。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被杀,朝廷复赵汝愚原官,赐谥忠定,追赠太师、沂国公。宋理宗时,配享宁宗庙廷,追封福王,后改周王。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