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李渤生平

李渤生平介绍

李渤(772年—831年),字澹之,成纪(今甘肃泰安)人,一说洛阳人,唐代大臣。青年时代与仲兄李涉隐居庐山和嵩山,砺志诗文,博学多才,有“李万卷”之称。曾任著作郎、右补阙、虔州刺史、江州刺史、谏议大夫、给事中等职。因政绩卓著,后人在兴安建“四贤祠”、在桂林建“七公祠”以祀。>>查看李渤的诗词古文

生平

  曾与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栖贤寺一带读书。他在白鹿洞养了一只白鹿、并常随白鹿外出走访与游览。因此,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读书处称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时,旧地重游,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增设台榭、宅舍、书院,修葺一新。至今白鹿洞书还存有纪念李渤先贤祠和后人石雕的白鹿。

  长庆二年,李渤被调回长安,任职方郎中,升迁谏议大夫。敬宗即位,转给事中。因仗义执言,抨击太监横行霸道,并为鄂县县令崔发鸣不平,又出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在桂管二年,因病罢归洛阳。李渤虽被排斥,但谏官继续为其申辨。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

人物评价

  《旧唐书》对李渤的评价是:品德高尚,不随便附和。势利之徒谓其矫情求誉;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终不息言,以挽救时弊,值得尊重。

人物轶事

  李渤到江州不久,发现朝廷管理财政的官员张叔平,不顾百姓疾苦,竟奏征贞元二年(786年)逃户欠款四四0一贯。他体察下情,为民请命,立即上书陈奏“江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年已旱死一千九百多顷”,还要征收三十六前的拖欠,黎民百姓实在负担不了。并在书中表示:如不准奏,“臣既上不副(符合)圣情,下不忍鞭笞黎庶,不敢轻持符印,特乞放臣归田”。在李渤的恳切请求下,朝廷才下旨:“江州所奏,实为诚恳,若不蠲容(免除),实难存济(安顿),所诉逋欠(拖欠)并放(免收)。”

  当年,江州治署城南有一南湖,面积约一千二百亩,东抵北风嘴,西连龙开河,南接山川岭,北依浔阳城。由于湖面宽阔,南来北往行人诸多不便。李渤为了方便行人,遂纠工在湖中筑堤。堤长七百步(约二里),南连山川岭,北接城池的南门口,沟通南北,往来称便。堤上还建桥安闸,控制和调节水位,兼有灌溉农田之利。后人为感谢这位刺史,将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外湖名甘棠湖,桥名思贤桥。

猜你喜欢

  • 张肃

    张肃,字君矫,张松的兄长,蜀郡乃至益州世家大族,益州别驾从事,刘璋的部下。长得很伟岸,气度威严。曾奉命出使结交曹操,被辟为丞相府椽,拜广汉太守。后来,他发现弟弟张松密谋卖主,联络刘备,害怕牵连自己,于是告发,张松因此被杀。刘备入蜀后曾效命于帐下,后弃用。

  • 朱锦华

    朱锦华,号尚斋,嘉庆年间浙江嘉兴人

  • 王承邺

    宪宗时宦官。元和元年(806)任浙江东道中护军。与节度使杨于陵同游越州石伞峰,作诗纪行。《会稽掇英总集》卷四收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张邦奇

    (1484—1544)浙江鄞县人,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嘉靖间为吏部侍郎,人不可以干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学宗程朱,躬修力践。与王守仁友善,论学则不合。卒谥文定。有《学庸传》、《五经说》、《兀涯汉书议》、《环碧堂集》、《纾玉楼集》及《四友亭集》。

  •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张红桥

    福建闽县人,居红桥之西,因自号红桥。聪敏善诗文。豪右争欲委禽,红桥不可,欲得才如李青莲者事之。后归福清林鸿,鸿游金陵,感念成疾卒。

  • 归庄

    归庄(1613~1673),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又自号归藏、归来乎、悬弓、园公、鏖鏊钜山人、逸群公子等,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曾孙,书画篆刻家归昌世季子,明末诸生,与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事败亡命,善草书、画竹,文章胎息深厚,诗多奇气。有《玄弓》、《恒轩》、传世者名《归玄恭文钞》、《归玄恭遗著》。

  • 张起岩

    (1285—1353)济南人,字梦臣,号华峰。博学能文,尤工篆隶。初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一度摄县事,听断明允。仁宗延祐二年进士第一,除同知登州事。改集贤修撰,历国子监丞、监察御史。丞相倒刺沙诬陷御史台臣,力争于泰定帝前,事乃得释。历侍御史、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顺帝时诏修辽、金、宋三史,入翰林为承旨,充总裁官。以熟于金代掌故及宋儒道学原委,于史稿多所改正。史成致仕。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

  • 薛昂夫

    薛昂夫(1267—1359)元代散曲家。回鹘(即今维吾尔族)人。原名薛超吾,以第一字为姓。先世内迁,居怀孟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阳)。祖、父皆封覃国公。汉姓为马,又字九皋,故亦称马昂夫、马九皋。据赵孟頫《薛昂夫诗集序》(《松雪斋文集》),他曾执弟子礼于刘辰翁(1234~1297)门下,约可推知他生年约在元初至元年间。历官江西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衢州路总管等职。薛昂夫善篆书,有诗名,诗集已佚。诗作存于《皇元风雅后集》、《元诗选》等集中。

  • 孙仲章

    孙仲章[约公元一二七九年前后在世](一作姓李,一作字仲辛)名不详,其籍贯,有二说:一为本贯高陵〔今属陕西省〕安家于德安〔今属江西省〕;二为大都人〔今北京〕。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好文上,善作曲。做杂剧三种,其中《卓文君白头吟》《金章宗端遗留文书》两种失传,仅存《河南府张仃勘头巾》一种传世。《白头吟》喧满呜珂巷。咏诗文胜汉唐,词林老笔轩昂。江湖量,锦绣肠,也有无常。”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为“如秋风铁笛”。陆登善所作勘头巾,元曲选亦题仲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