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张养浩生平

张养浩生平介绍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查看张养浩的诗词古文

生平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三事 忠告》、《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适小 乐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谓其曲“如玉树临风”。

  张养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在堂邑县,他关心民瘼,抑制豪强,赈灾济贫,做了不少 好事。拜监察御史之后,他绳纠贪邪,荐举廉正,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辨可否”(《风宪忠告》),蹈厉风发,“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其门人黄溍说他“力排权奸,几蹈祸而不悔”(《滨国公张文忠祠堂碑》)。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与权臣意见牴牾,被构罪罢官;英宗时,又因谏在内廷张灯为鳌山事,险遭不测。怀有“致君泽民”理想的张养浩,本想干一番利国济民的事业,但统治集团中“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元史》本传),自己犯颜撄鳞,时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辞官归隐,“远是非,绝名利”(《普天乐·辞参议还家》),回到自己的故乡济南。享年59岁。

成就

散曲家
  张养浩从政期间的诗文并不多,而归隐田园则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曲家。历经宦海风波,感受到了上层统治 集团的黑暗,其体会自然真切感人:“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当其归隐之初,如鸟儿返林、鱼儿纵渊,心情十分愉快:“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汇波搂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播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他给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叫云庄,云庄内修建了一座绰然亭(也叫翠阴亭),亭后盖了一座遂闲堂。“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四面桑麻,一带云山妙。”(《雁儿落兼清江引》)“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到,尊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水仙子·咏遂闲堂》)。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而吟咏故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自隐居,谢尘俗,云共烟,也欢虞。万山青绕一茆庐,恰便似画图中间里。著老夫对着无限景,怎下的又做官去”(《胡十八》)。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云庄迤南,便是景色秀丽的大明湖、趵突泉;迤东,是孤高桀立的华不注;迤西,是块然如垒的标山。在家乡,他时而在明湖游赏,箕居船头,放声高歌;时而登上华不注,领略“苍山万顷”的山野风光;时而登临汇波楼,吟诵“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登汇波楼》)动人的诗句;时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赏珠滚絮飞的泉流……足迹所至,诗、曲亦随之。在这些描写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在似乎消沉的、吟诵隐逸闲适情趣的诗曲中,也常常寄寓着壮志难酬的愤慨,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到一股抑郁难申的不平之气。其作品《水仙子·咏江南》入选沪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

作品格调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一心为民
  张养浩栖隐云庄,不求显达,优游于山水之间,敛迹于权贵之门,自以为远离世俗尘嚣,不与朝廷政事,然 元朝廷对这位“博学硕德,声名显赫”(艾俊《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引》)的儒臣,却时时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间,凡六下诏书,他均高卧不起。而当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四月之内未尝家居,不遑寝处,终因劳瘁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在封建时代,像张养浩这样为民尽瘁的官儿实在并不多见!元朝廷对其旌表,不过是旌忠励节,激励臣下为其效忠,而人民都以自己的眼光来区分善恶,表明自己的爱憎。张养浩所维护的那个制度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其为民尽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却可与济南山川同在,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家世

据张养浩《寿子》诗,可知他自认为是少昊青阳氏第5子挥和历代张氏名人之后。但至他曾祖前情况、曾祖名讳,均不知。 曾祖,曾授从五品武散官武略将军,任阳邱燕镇(即今相公庄) 监洒,生4子:长子早死,次子无后,三子万,四子山。 伯祖张万,住本庄,享年93岁,妻郭氏,生6子:泽、彬、德正、德林、秀、敏。祖父张山,迁历城,享年91岁,因孙贵,赠安远大将军(从三品)、益都路淄莱万户府中万户(从三品)、轻车都尉(从三品),追封济南郡侯(从三品)。妻苗氏、杨氏,追封济南郡夫人。苗氏生2子:兴、郁。 大伯父张泽,张万长子,曾在四川任库管。伯父张兴,张山长子,早年失落兵乱间,30年后从泰安归来,享年71岁,葬泰安梁氏村。父张郁,字威卿,1242年 (元乃马真后元年)生。16岁即担起家庭重担。曾行商于江淮之间。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卒,终年80岁。因子贵,封通议大夫(正三品) 、史部尚书(正三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济南郡侯(正三品)(元代“郡侯”爵有正三品和从三品两等。)。妻许氏,追封济南郡夫人。继妻尚氏,封济南郡太夫人。生3子:英、塞、养浩。 长兄张英、次兄张塞,早卒。生2子:居、安。养浩生2子:强、引。

猜你喜欢

  • 卓敬

    (?—1402)浙江瑞安人,字惟恭。洪武十八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遇事敢言,历官户部侍郎。建文初,密疏言燕王雄才大略,宜徙封南昌,以利控制,帝不纳。燕王即位,被执。帝怜其才,系之狱,遣人劝降,不屈,被杀。

  •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 路温舒

    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字长君,钜鹿人(钜鹿,在今河北南部,路温舒系河北广宗人)。信奉儒家学说。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迫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

  •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 易训

    易训,字宣人。奇际第三子。新会人。尝与诸名流重结南园诗社,陈恭尹极重之。后适苍梧,得瘴疾,卒年二十八。著有《东樵遗集》。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三有传。

  • 周官

     苏州府吴县人,字懋夫。善画山水人物,无俗韵。白描尤精绝,所绘饮中八仙,衣冠古雅,深得醉乡意态。正德十一年临李伯时罗汉卷,堪称佳作。

  • 孙道绚

    孙道绚,号冲虚居士,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善诗词,笔力甚高。遗词六首。

  • 杨鼎夫

    (?—954)成都(今属四川)人。尝举进士。后蜀孟知祥时,为定远军推官,判榷盐院事,遇疾暴卒。生平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一五八、《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三、《诗话总龟》卷四九。鼎夫富于词学,能诗,为时所称。尝与安守范、周述、李仁肇同游彭州天台禅院,共赋《天台禅院联句》。《全唐诗》存诗1首、联句1联。

  • 庄一煝

    庄一煝,凤山县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台湾府学岁贡。曾任福建延平府训导。

  • 阿鲁威

    阿鲁威(生卒年不详),蒙古族人。字叔重,号东泉。曾任南剑太守、经筵官、参知政事。能诗,尤善长作散曲,今有几十支散曲传世,散见于《阳春白雪》、《乐府群珠》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