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周敦颐生平

周敦颐生平介绍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查看周敦颐的诗词古文

介绍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 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生平

  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颐8岁(虚岁九岁),其父病逝三年后,他与同母异父之兄卢敦文随母投靠衡阳舅父郑向,至1037年郑向调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颐同母随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因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又酷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郑家故宅后改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

  明万历中(1587年~1598年),周子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当时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颢、程颐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多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宋朝学者周敦颐是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墓址

  周敦颐墓又称濂溪墓,位于九江市庐山区莲花镇周家湾之栗树岭,墓区总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十年动乱期间,濂溪墓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但地下墓仍保存完好。1999年,在香港周氏宗亲总会的资助下,完成了濂溪墓第一期修复工程,使珍贵历史遗迹得以保存。去年以来,在江西省、九江市有关部门的关心下,香港周氏宗亲总会再出100余万元巨资复修该墓。目 前,绿化工程等仍在紧张施工中。

  据悉,濂溪墓后有弧形照壁,嵌2米高的青石碑三块,分别镌有周敦颐的代表作《通书》、《爱莲说》、《太极图说》。

《爱莲说》与衡阳的渊源

  周敦颐的《爱莲说》流传千古,感染世人。那么,《爱莲说》的生活基础和思想根由是什么?莲花对周敦颐又产生了什么特殊的影响呢?

  早在周敦颐为父守孝期间,舅父郑向一直牵挂其胞妹与外甥孤儿寡母生计艰难。待周敦颐守制服满后,郑向立即派周敦颐同母异父的兄长卢敦文把妹妹和外甥敦颐、敦贲(后夭折)、外甥女季淳一同接来衡州西湖郑宅抚养(遗址位于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和衡阳市青少年宫一带),并亲自为甥授课督学,为外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全力加以培植。从这里开始,周敦颐便开始了在衡阳的向学历程。

  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深得舅父的喜欢。更重要的是,他读书勤奋刻苦,又特别喜爱西湖胜景,对白莲情有独钟。于是,郑向在凤凰山庄宅前西湖池畔“构亭”(即爱莲亭)植莲。当时的西湖,地处郡城西关望湖门至安西门之间城外,因西湖塘而得名。“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汪洋千顷,足称伟观”。湖中遍生野莲。野莲花白,俗称祁阳白。每年夏六月始花,一般盛于月中。若三五之夜,恰雨后云霁,白莲受天地雨露滋润,竞相怒放,是时,月华如昼,花月交辉,满湖缟素,如皑皑白雪覆地。白莲绿叶间点缀着一朵朵红莲花,有如三春夭桃,白里透红,红里露白,红白相映,满湖锦绣。热风徐来,株株荷花点头起舞,缕缕清香随风飘洒,满城香透,沁人心脾,令人销魂,故有“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传世,为衡州城昔日八景之一。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少年时期的周敦颐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他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不仅如此,莲花香、净、柔、软、不可染的德性,也影响了周敦颐,陶冶了周敦颐的思想情操,为传颂后世的《爱莲说》之诞生奠定了基础。

  周敦颐在衡阳主要生活地是他舅父郑向故宅(今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处)和郑宅前西湖凤凰山下爱莲亭,郑公为甥授课的讲易台(今衡阳市二中处)。

  自周敦颐亡后,由于他所创理学是宋、元、明、清四朝国学,深受恩宠,从小西门至大西门向西北至今南华附一医院和莲湖广场这一大片地方,后人把郑向故宅改建成濂溪周氏宗祠,建有西湖书院,县学、崇圣祠、启圣祠、大成殿、爱莲亭等系列古建筑群(详见遗图)。斯若在,其面积是孔府和孔庙总和。

  宋末衡阳对周子纪念性建筑还有一院四祠,即西湖书院,西湖北岸濂溪祠,凤凰山濂溪祠、潇湘门内濂溪祠、石鼓濂溪祠,以上并非家祠,是属国家官设祭祀周子和教学合一的纪念地(年拨祭祀银四十两)。

  历经浩劫,特别是一九四四年的衡阳抗日保卫战,以上 周敦颐有关遗迹和纪念性建筑共十处、九处毁于兵火之中,只有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因远离市区,日本骑兵驻此而得幸免,但门柱被马啃,门窗毁坏、厢房尽毁,经后裔艰难维护幸余残房三间至今,这是历经浩劫唯一幸存的周敦颐在衡阳遗迹。

  令人痛心的是,周洪这位被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誉为“此盛德之士,鄙闻达、淡声誉,尤人所不及”。右丞相文天祥撰《侍郎公墓志铭》称周敦颐是“百代绝学之倡”,周洪是“千古忠义之首”的一代爱国忠臣墓历经七百二十五年后,于二00三年十一月为建市一中夜深人静中被爆掘,为赶在天亮之前清理完现场,现代施工机械的利速使一代先贤遗骨无存,遗迹不再,御赐文物片纸不留,连同两方碑刻失殁,至今是非无明断。

  历史上濂溪文化在衡阳曾有过辉煌,说明衡阳人敬重他、重视他。他的人品、学识、官声曾哺育了无数有识之士,自然也哺育了衡阳之后贤。

  战后由于人们人文认识延续缺失,使濂溪文化遗迹景观无规划,把故址另辟它用,从而发生爆掘一代先贤墓建学校有违人文道德和教育本旨的事,今虽异地塑有三周子像,但总难还原故旧情。

与合川

  周敦颐喜爱莲,并与重庆合川有着特殊的渊源。1056年,皇帝御笔钦点,任命他为合州(现合川)通判。

  那时,合州虽然已有一万多户人家,却没有一所全州学府,读书人不多。周敦颐决定把州学办起来,改变合州文化落后的状况。

  合州城外嘉陵江东岸有一座山,名叫学士山,地处嘉、涪、渠三江汇合处——合州从民国起更名为合川也据此而来。由山顶往山下望去,江水悠悠,白帆点点,风景美丽得很。周敦颐心想:这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啊,要是能把州学办在这里就好了。向人们一打听,原来这是合州大乡绅张宗范的私家花园。他决定登门拜访,与张宗范共商州学之事。张宗范十分崇敬周敦颐的学识人品,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把整座花园无偿捐献了出来。州学办起来后,周敦颐邀请张宗范主持学政,广招学生千余人,不论贫穷富贵,只要天资聪慧,都一一收录。他又遍请天下文人学士前来讲学,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等都曾应邀前来。合州学子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每年都要出一两个进士,合州州学名声大振。张宗范也由地方乡绅一下变成了开明士绅,成为了北宋乡绅的楷模。他感到十分自豪,请来能工巧匠,在山顶修筑了一座八角亭,本想请周敦颐题写匾额“八角亭”,周敦颐却挥毫手书了“养心亭”三字,写毕,意味深长地解释:“人,贵在养心也。”

  周敦颐任合州通判五年,治绩卓著。后来,不管他走到哪里,他都惦记着合州州学,惦记着八角亭,还曾作了一篇《养心亭记》寄给张宗范刻于亭内。周敦颐去世后,合州州学日趋衰落,逐渐不复存在,八角亭也是历经风雨,屡遭兵燹战火。明成化年间,合州知州唐珣在旧址上重建八角亭,并在亭内墙壁上彩绘周敦颐画像,以表自己的景仰之情。清光绪年间,地方官员在八角亭附近修建了一座甘泉寺,塑周敦颐塑像,香火十分兴旺。民国初年,当地乡民在八角亭下掘得一个大岩洞,洞内滴水叮咚,人们称之为“甘泉灵乳”,八角亭又添新景,成为合川八景之一。时至今日,人民政府又将八角亭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八角亭进行了维修,从此,千年古亭重放昔日光彩,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名胜古迹。

  有一次,他从合州乘舟而上,前往南部拜访蒲宗孟。途中,他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讲道:“一个人的爱好不尽一致,比如世上的花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偏偏爱菊花,李唐以来的世人又多爱牡丹。我朝诗人林逋以梅为妻,终身不仕不娶。而我最爱莲花,你看它处于淤泥而不被污染,濯于清涟而不显妖媚。中间通达,外部秀直,没有枝蔓,亭亭玉立香远溢清,可以远观,而不能随意把玩。这四种花,好比四种人,菊花是隐逸之士,牡丹是富贵之人,梅花是高雅纯洁之人,莲花是人中君子。然而,菊花虽好,却幽居独处,孤芳自赏;牡丹虽艳,似富贵荣华,正合世俗;梅花孤芳高洁,岁寒时只与松竹为友。唯有莲花,端庄正直,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风范,生活在世俗而不为世俗所污。” 南宋魏了翁出使川东时,在合州建濂溪祠纪念他。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邱道隆在合州南津街建濂溪书院(亦称合宗书院),可以看出濂溪先生及其濂学的流韵对合川博大深远的影响力。

  周敦颐是一位非常能干并且有一定政绩的官吏,当时以他明察秋毫,坚持原则、不媚权贵、明断狱案而闻名朝野。

与汝城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其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此评甚为公允。

  据史书记载,其哲学著作有“数十篇”,流传下来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篇。公元1041年至1044年期间,“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其一生为官清廉公正勤勉,为学精密严谨细致,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自律。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上承孔孟,下起程朱。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理学体系,宣扬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主静、顺理、诚心、无欲的人生观。周敦颐在汝城任县令时,县内政治清明,百业兴旺,民情淳朴,政通人和。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拙赋》,其弟子程灏、程颐在来汝城探望老师时有感于汝城风光美景,写下了《千家诗》第一篇《春日偶成》。汝城人民为纪念他,特在县城西郊修建了濂溪书院,并进行了十度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写下的《爱莲说》虽短短119个字,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与衡阳

  周敦颐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6月1 日)生于道县楼田村,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十日(7月24日)。因贫“饘粥不给”无力回乡,葬庐山栗树岭。

  二十岁时随舅任上因“一言清疑谳,为有司物色”。二十一岁母亡守制,二十四岁从分宁县主薄(今修水县)做起,到五十五岁终职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治在韶关),因病乞调南康司理参军后辞官。

  他为官廉判明断,政与学凸现,史上他和包公并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因此朝廷恩荣其父。父周辅成终职桂岭县令辞官,宋英宗于嘉佑八年(1063),赠郎中,治平四年(1067)再赠谏议大夫,敕入祀乡贤祠和启圣祠,与孔子父母同享祭祀。

  周敦颐亡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谥元,故称元公(学生二程同时谥纯谥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国公,历朝入祀孔庙。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后裔十二代孙周冕世袭五经博士,延至清末四百余年共封十三位五经博士,这是自汉武帝尊儒设五经博士之称以来,获五经博士最多时间最长的家族。

  北宋乾兴元年(1024)八月二十日周辅成病逝,时 周敦颐8岁,因家贫一家四口随母来衡阳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公喜爱,郑公视甥如子,按郑家敦字辈取名入藉。又因他喜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今衡阳市二中处俗称祁阳白)他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直到郑向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才随母同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丹阳市)。衡阳人世代相传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和“白莲仙子戏西湖”的传说即出自他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

  周子因勤政负病而早逝寿五十七岁,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在衡阳十余年之久。后他三十一岁任郴县令和桂阳县令(今汝城县),三十八岁任大理寺丞,四十九岁任永州通判,五十三岁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和在郴邑七年回乡祭祖均在周敦颐中转歇息,讲学、探旧、访友。

  所以,衡阳相较于他的出生地道县,归宿地九江,是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困难时他的舅父这位衡阳先贤郑向济孤抚幼帮助培养教育他并荫补入仕,郑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内历称恩舅。周子知恩图报,妻陆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终老才随夫生子,因积劳成疾三十七岁亡。后裔们满怀感激之情流传不息深深的衡阳情节即源于此。衡阳是濂溪公的成长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于此,周敦颐在衡北岸和柘里的两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遗迹不忍离去”。而来此继承郑公留给周家的祖业繁衍生息至今。从此外发后裔虽星居海内外,但他们常回家看看,近几年后裔来此拜谒祭祀先人日益增多。

  任何名人文化传承都是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延续的。周敦颐在衡阳生活的遗迹原有五处:一是紧伴石鼓书院即今司前街古称濂溪街(现衡阳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郑灿居住的祖宅;二是今蒸水桥北原郑家庄户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长子周寿次子虞仲后裔继承,今居衡南县车江铁市、衡阳县金兰寺、重庆、洪江等周姓即源于此支。三是今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他是周寿五子季仲次子兴继来此继承祖业,爱莲堂原是郑家祖传庄户房(历今约—千二百年),郑氏谱载“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郡城外西湖”。郑向祖孙五人五进士,世代衣锦诗书传家,家产颇丰。宋时周围山林田土多是郑家祖产,后按规制濂溪公祭祀田四百亩(政义乡三百亩、长平乡一百亩)田租收入和年拨官银二十八两用于濂溪周氏宗祠春秋二祭。此处地势低洼紧靠蒸水,南北河风交汇, 周敦颐逢夏即来此避暑读书。现房基一米五高用条石砌成,皆宋时基础防潮的佐证。南宋嘉定四年(1211)十月十九日, 周敦颐五世孙任吏部右侍郎跳海自溺以孤忠伴孤魂,后为左相陆秀夫效法,右相文天祥为他写有墓志铭,一代烈臣周洪即诞生于此。清康熙年间因祀田被安插户柯仕俊强占诉讼三十余年,方收回祀产,族人出资经清政府批准把爱莲堂建为纪念周子专祠,皇封奉祀生赐衣顶四人,选后裔六人入义学,年祭祀银二十八两,一切和故里道县,归宿地九江祭祀祠待遇等同。今道县、九江祭祠已毁,此是唯一幸存的皇封祭祠。

猜你喜欢

  •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方大琮

    方大琮(1183-1247),字德润,号铁庵,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历任南剑州学教授、江西转运司参议官,将乐、永福知县,太府寺丞、右正言、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舍人院、建宁知府、福建路转运判官。官终广东经略使,卒谥忠惠。

  • 项斯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李播

    中唐诗人李播(字子烈,789~?)当时诗名甚著,白居易称颂他“动笔诗传鲍谢风”(《寄李蕲州》),但其人之诗传世者甚少,《全唐诗》卷四九一仅录存其《见志》诗一首,又《全唐诗》卷七七三有署名李播的一首五绝《见美人闻琴不听》。白居易在自己的《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一诗中引用过李十九播《悼故妓》中的两句:“直应人世无风月,始是心中忘却时”。

  • 虞世基

    (?—618)隋会稽馀姚人,字茂世。虞荔子。博学有才,善草隶书。初仕于陈。累官尚书左丞。入隋,拜内史舍人。炀帝即位,重其才,任为内史侍郎,典机密,参与朝政。后见天下紊乱,政事日非,帝又不纳谏,且惧及祸,乃唯诺取容不敢忤旨。有告败者,不以实闻。又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朝野共怨。终为宇文化及所杀。

  • 陈显曾

    元毗陵人,字景忠。博学明经,为文出汉魏间。顺帝至正元年举人。历汉阳、常州教授,累迁儒学提举,以翰林修撰致仕。有《昭先稿》。

  • 蔡廷秀

    廷秀字君美,松江人。官袁州推官。蕲寇起,被执,死之。

  • 周维德

    周维德,字湘湄,浙江山阴人。张师济室。有《千里楼诗》。

  • 释崇岳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於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於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於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於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隐,命为首座。不久出世於平江府阳山澄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

  • 鸠罗摩什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农历4月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