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iāo

萧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子姓。春秋时宋乐叔有功,封于萧,为附庸国,后国灭,子孙因以为姓氏。二是源于嬴姓,为伯益后裔。伯益后裔孟亏,受封于萧,后人以萧为姓氏。三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契丹族中萧姓众多。

萧姓发源于今山东。自战国以来世代居住于丰沛间。西汉之初在长安定居,后在兰陵形成望族。西晋,萧氏南迁,后相继建立齐梁两朝,萧姓在南方显赫一时。隋唐时期,萧氏活动区域主要在今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宋元时,契丹萧氏融入。明清时期,萧氏子孙遍布全国各地。

萧姓历史人物有萧何,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功不可没,后因功被封为侯。刘邦任用韩信和后来的吕后诱杀韩信,据说都与萧何有关,所以流传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萧衍,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废齐称帝,建立梁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萧统,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遍读儒家经典,长于辞赋,辑《文选》30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萧照,宋代山水画家。擅长山水、人物、松石,墨色浓重而笔力雄健。萧楚女,参加过武昌起义,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被逮捕杀害。

萧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九十九位。


宋微子之后,支孙封于萧,萧叔大心子孙有功,因邑命氏焉。代居丰沛,至不疑为楚春申君客。(见《元和姓纂》)

宋乐叔以讨南宫万立御说之功,受封于萧,列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即其后。(见《风俗通》)

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汉>萧望之,东海兰陵人,太子太傅。<唐>萧颖士,颍川人,诗人。<元>萧月潭,淮人,画家。

猜你喜欢

  • 烏蘭

    读音:Wūlán【源】 ①代北人姓。系乌落兰之省文(27)。北魏孝文时改乌兰氏为兰氏(6,12,27)。②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呼伦贝尔(23,63,260)。今蒙古族仍有此姓(384)。【变】 一作〔乌

  • 徹兒哥

    读音:Chèérgē【源】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彻儿哥氏(13)。 【变】清《续通志》作齐哩克(24)。元代“色目人” 姓氏。乃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氏族》收载。《续通志·氏

  • 读音:dī【源】 见《万姓统谱》(15,21)。源自氐羌,相传为炎帝之后(60,62)。 【布】 北京有此姓(91)。现行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有分布。《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夷姓。《山海经

  • 烏伊

    读音:Wūyī历史上羌族党项人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西)夏武节大夫乌伊遂良。”未道其详。

  • 不茅

    读音:bù máo【源】 春秋时宋公族之后,见《姓考》(17)。或云,商后(指商纣王之兄、宋国始君微子启)有不茅氏,见《路史》(60,62)。疑不茅、不苐、不夷三氏或为同一姓。历史上罕见之复姓。《中国

  • 读音:i/Ay【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汇编》(75)。

  • 托謨

    读音:Tuōmó【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八派,出伊巴丹、塔山堡、哈达、黑龙江、叶赫、齐齐哈尔、努克特勤、苏完等(23,63,180,260)。【人】 清镶红旗满洲马甲高礼之妻为托谟氏(260)。清代满

  • 读音:Yì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汉代四川广汉属于益州管辖,后有以州名为姓。二是伯益之后。益姓发源于四川,望族居于冯翊(今陕西大荔)。益姓历史人物有益智,元代人。前后掌管普安路总管府事,为政清

  • 尚怕

    读音:Shàngpà《姓氏词典》引《明史》收载;其注称:“明有尚怕尼芝。”未详其源。

  • 必里特

    读音:Bìiǐtè【综】 清正蓝旗满洲护军傅清之妻为必里特氏(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