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ú

【源】 ①系自姜姓。孤竹君,殷汤时所封(亦作觚竹),汉时属辽西郡,故城在今河北卢龙南12里,孤竹君姓墨胎氏,有二子为伯夷和叔齐,有让国之贤,子孙以国为氏(6,9,11,17,60)。②汉时夜郎侯姓竹,见《后汉书·西南夷传》(7,37,60)。其传说是,有女子浣于遯水,有3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7)。【望】 东莞、辽西、东平(17,21,60,418)。【布】 台湾(64,68,261)、河北丰宁、四川、湖北等地均有此姓。【人】 竹鲁,汉时东莞人,下邳相(6,21)。竹多同,汉时夜郎国之君(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东之平度、昌乐,山西之大同、长治,陕西之韩城,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仡佬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归 “入声”部。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姜姓,孤竹君,成汤封之辽西,至伯夷、叔齐有让国之贤,子孙以竹为氏。”“孤竹”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北卢龙至辽宁朝阳一带,姓墨胎氏。②《姓氏考略》 据《江汉丛谈》 注云: “汉夜朗侯生于竹中,以竹为姓。”今仡佬族乃古夜朗国之主体民族。仡佬语称“盖脑”。汉意为 “”,以竹为图腾,遂以为姓。《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载: “夜朗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朗侯,以竹为姓。”

汉代有竹曾,下邳伯 (此从 《郑通志》; 《姓氏词典》 作“竹鲁”); 又有竹晏,枞阳侯; 唐代有竹承枸,开元末为宣州刺吏; 南唐有竹梦松; 明代有竹祥,太仆寺少卿; 清代有竹缘猗,顺治乙未进士。

猜你喜欢

  • 毗沙

    读音:pí shā【源】 百济国有毗沙氏(7,60,62)。【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毗河〕(24),误。《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词典》及 《姓氏考略》 俱引 《通志·氏族略》 收载并注

  • 读音:Fén【综】 春秋时楚有蚠黄(11,17,62)。或即蚡氏。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有载。其注“蚡”云:“楚之国(按:似当作‘同’。)姓,蚡冒之后,字亦作‘蚠’。《说苑》:‘楚有蚠黄,之晋

  • 白馬

    读音:Báimǎ【源】 ①宋微子乘白马朝周,后有白马氏,见《风俗通》(1,6,7,9,12)。一说,周时无白马氏(12),汉时公孙瓒在幽州常乘白马,因以为氏(6,7,12)。②以职为氏,青牛、白马是也

  • 朱胡

    读音:Zhūhú【综】 明时女真人姓。其先在辽、金、元时为术虎氏,至清时改称珠鲁氏(100,180)。明代女真族姓氏。《朝鲜李朝实录》 有载。此即金代女真姓“术虎”之别译; 清则译作“珠鲁”。

  • 读音:Nuò【源】①见《姓苑》(15,21,60)。诺水(今四川通江西),当以水名为氏(60,62)。②清满洲人姓(260)。 【布】山东新泰(359)、台湾(64)、云南建水(409)等地均有此姓。

  • 读音:Dòu《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其注云: 较罕见姓(不作“斗”)。春秋时楚国令尹斗伯比、大夫斗宜申等。来源: ①相传黄帝时有臣子鬥苞,负责传授规章制度,为鬥氏之始; ②春秋时楚国君若敖

  • 别速歹

    读音:Biésùdǎ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续通志·氏族略》译作“伯苏岱”。

  • 扎拉

    读音:Zhālā【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叶赫、辉发等地(23,26,63,180)。扎拉在辽时为部落名,当系以部为氏(23)。【变】 清镶蓝旗满洲护军胡什太之妻为札拉氏(260)、〔札拉〕似即

  • 读音:chǔ【源】 见《万姓统谱》(15)。【布】 浙江上虞(279)、台湾高雄、台中、嘉义(68,261)等地均有此姓。【人】 楮节,明时山东鱼台人,宣德中贡士任主簿(21)。楮山,明时江苏睢宁人,

  • 瞿曇

    读音:Qútán【源】西域天竺国姓(12,21)。【人】瞿昙罗,唐武后时造光宅历(6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梵语gàutama之音译,亦作乔答摩。其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