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ú

【源】 ①古帝尧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封于留者之后,以邑为氏(8,17,60)。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②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故城参见上条),以邑为氏。周庄王时留子国即是(7,60,62)。③春秋时宋有留邑,食邑者有以邑为氏(12,21)。至秦置留县,汉武帝封张良为留侯,即其封地,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一说,春秋时卫大夫留封人之后,见《姓源》及《广韵》。误矣,春秋时宋、陈有留地,均未属卫(7)。【变】 ①留即刘之本姓(17)。②亦作〔畱〕(9)。【望】 会稽、东海(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留盻,汉强圉侯(7,17)。留梦炎,宋时衢州人,谆祐四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入元时起为礼部尚书(23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运城、忻州,江西之吉安,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为留氏。” 丹朱乃帝尧之子,故此之留氏当系出祁姓。②又引 《姓源韵谱》 云: 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③郑樵则云: “按《姓纂》: ‘卫大夫留封人之后。’ 然无据。宋有留邑,此则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为氏。” 其地在今徐州泗水东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④或为刘氏所改。郑樵又云: “刘诞谋逆,贬姓为留。” 《姓氏词典》 注云: 留,古地名,有二: 一为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一为春秋宋邑,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则云: “ (留),春秋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留、刘字通也。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刘聚。” 与 《姓氏词典》 所谓 “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之说不同。而近於 《姓源韵谱》“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内,以邑为氏” 之论。⑤《广韵》 则云: “留,亦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之后,后汉末避地会稽,遂居东阳,为郡豪族。”

《姓氏词典》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周庄王时有留子国、留子嗟,皆贤人。庄王不明,留氏放逐,国人作诗剌人,今《丘中有麻》是也。” 留,旧或作 “”。

汉代有留肹。(按, 肹, 或作肸, 音xī。 《姓氏词典》 引作 “”,误。) 又有留长孺; 三国时吴有留赞,为将军;唐代有留叔先; 五代有留从効,泉州节度使。《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作 (宋) 留从效,永春人,清远军节度使。宋代有留梦炎; 明代有留睿。

猜你喜欢

  • 公牵

    读音:gōng qiān齐公子牵之后。(见《世本》)

  • 读音:Gān现行罕见姓氏。今广西之永福有分布。《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首”引清张澍之说云: “或即以首为氏,如腹氏、肝氏之类。”

  • 句章

    读音:gōu zhāng【源】 句章,春秋时越国之邑(故城在今浙江慈溪西南35里城山渡之东),以邑为氏(11,15,17,60)。【人】 句章昧,战国时越大夫,见《战国策》(11,17,60)。历史上

  • 读音:yíng【源】 ①黄帝之子少昊氏嬴姓,见《古考史》(60,62)。一说,伯翳,即伯益,佐舜主畜,赐姓嬴。周考王使秦非子(伯益之裔)畜马��渭之间,马大蕃息,因分土为附

  • 读音:yù【源】 ①系自任姓。黄帝之子任姓之裔封于遇(故城在今山东西部)。鲁襄公救成至遇,即其地也,见《左传》。当以国为氏(15,17,60)。 ②西夏人姓(24)。【望】 东莞(17,21,418)

  • 哀駘

    读音:Āitái【综】 春秋时卫有哀骀它,见《庄子》(17,21,60)。历史上较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庄子》 曰: “(春秋)卫有哀骀它。”其为哀骀氏之始耶? (按

  • 读音:Bǐng邴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的封地在邴,其后用祖先封地“邴”为姓,后有省文去掉邑字旁的,以“丙”为姓。二是以地名为姓,邴是春秋时祭祀泰山的一个城邑,居者以地为姓。

  • 足克袞

    读音:Zúkègǔn【综】 元时人姓。帝师帕克斯巴土番萨斯嘉人,足克衮氏(24)。

  • 桐里

    读音:tóng lǐ【源】①因所居主里有桐树,因以为氏(60,62)。②或相里氏讹为桐里氏(7,60)。 【人】桐里夫,晋时河东人,博昌令(21)。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姓氏考略》注

  • 朵魯伯䚟

    读音:Duǒlǔbódǎi【综】 元时人姓。或系朵里别歹之异译。完者都,朵鲁伯䚟氏,居燕山,延祐中授蕲县翼上万户府达鲁花赤,至正中拜浙东宣慰使(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