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Pú

濮姓起源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于濮(今河南濮阳东濮城),其后以封地为姓。

濮姓早期居住在今豫北地区。

濮姓历史人物有明代官员濮真,远征高丽时被俘,拒绝诱降,自刎而死。

濮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零九位。


【源】①系自姬姓。濮,春秋时卫之鄄邑(故城在今山东鄄城北),为卫大夫之采邑,因氏(7,6,11,14,21)。②系自姜姓。姬,春秋时齐大夫采邑(故城在今河南濮阳东之濮城),因氏,见《姓苑》(10,62,69)。③系自熊姓。濮氏楚之族,即百濮(60,62,69)。春秋时活跃于湖北石首东南之夷人,书称百濮族,其后一支定居于河南濮河两岸,另一支迁入川,成为南北朝时巴中七姓之一(69)。④系自姚姓。舜之子散封于濮(故城在今河南濮河上流之濮阳、滑县、延津一带),亦为濮氏(8,60,69)。【望】鲁国、濮阳(12,60)、东鲁(17,418)。【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江苏多此姓。【人】濮坦,宋时归安人,隆兴登科,知龙溪县(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榆次,广西之荔浦,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卫大夫食采於濮,因而氏焉。其地在澶州濮阳。今新定有此姓。望出鲁国。” ②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舜帝子散封於濮者。” 此亦以邑为氏,当系出妫姓。③又据《路史》 注云: “濮氏,楚之族,即百濮,熊姓。”《姓氏词典》 称: “濮,旧说为周代国名,在今湖北石首县南。相传其国无君长,各以邑落自聚,故亦名 ‘百濮’。”

宋代有濮万年; 明代有濮有容,分水人,陆安知县; 清代有濮仲谦,江宁人。

猜你喜欢

  • 閭葵

    读音:Lǘkuí【源】 闾丘、葵丘皆春秋时齐地,当是居此两地之间者以为氏(60,62,63)。【人】闾葵班,字宣高,汉时人,修《春秋》(26)。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闾丘、

  • 将军

    读音:jiāng jūn卫灵公子郢,生文子弥牟,为将军氏。(见《世本》)将军氏,卫灵公子昭生郢,郢生文,文生才芳,为将军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

  • 菀羊

    读音:Wǎnyáng《姓氏词典》 引 《姓考》收载,未详其源。

  • 木吉木拉

    读音:Mùjímùlā景颇族姓氏。相传为瓦切娃时期二十六大姓之一。《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收载,未详其他。

  • 读音:Hú【综】 源出不详。江苏武进(314)、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按: 古称大蒜为“葫”; 又有“葫芦”,疑

  • 郎雷

    读音:Lángléi《姓氏词典》引《明史》收载,未详其源。

  • 謀寧

    读音:Móunìng【源】 西夏人姓(31)。【变】清《续通志·氏族略》作〔穆纳〕(24)。【人】谋宁好德,西夏时武功大夫(23,31)。

  • 鬬者

    读音:Dòuzhě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姓氏词典》亦收,其注云: “源于芈姓,楚斗谷於菟之后。”

  • 何圖哩

    读音:Hétúlī【综】 清蒙古人姓。何图哩伊兴额,清蒙古正白旗人,咸丰中任副都统,曾驻防吉林(61,72)。何图哩德英,清蒙古镶白旗人,同治中任阿勒楚喀副都统,后迁黑龙江副都统(254)。《姓氏词典

  • 屈咩

    读音:Qūmiē【源】 西夏人姓(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