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韦苏州集

韦苏州集

十卷。唐韦应物(737-792)撰。韦应物,人称韦苏州,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诗人,官至左司郎中。为官刚直为政,做地方官颇有政绩。为洛阳丞时,在两军骑士倚中贵人之势,骄横害民,韦应物绳之以法,以致自己遭到讼诉,不为所屈,遂弃官闲居于洛阳同德寺。他与皎然、秦系、孟郊、顾况、李益、李端等交游或酬唱。著有《韦苏州集》。其诗高雅闲淡,清深妙丽。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渊明,而熔化于三谢。因而真切质朴,华而不绮。孟郊在《赠苏州韦郎中使君》一文中评价说:“谢客吟一声,霜落群叫清。文含元气柔,鼓动万物轻。嘉木依性植,曲枝亦不生。尘埃徐庾词,金玉曹刘名。章名作雅正,江山益鲜明。”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说:“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文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此集为唐诗别集。首为赋,次为杂拟,依次为燕集,寄赠,送别,酬答,逢遇,怀思,行旅,感叹,登朓,游览,杂兴,歌行,共十四类五百七十一篇。韦应物的诗在学陶渊明诗“风华清靡”时,就兼摄谢灵运,谢眺诗的铺陈布局,刻画物色的特点。对元稹、白居易派诗风的影响很大。就《寒夜女》的诗来说,继承杜甫《赴奉先咏怀》中“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的名篇,又启发了白居易的《缭绫》、《红线毯》等作品。关于对该集整理情况,现存韦应物集的母本《韦苏州集》,是宋嘉祐元年(1056),王钦臣编辑校定《韦苏州集》,其序称:“有集十卷,而缀叙猥并非旧次矣。今取诸本校定,仍所部居,去其杂厕,分十五总类,合五百七十一篇。”其后有熙宁九年(1076)葛繁校本,乾道七年(1171)校定本。后来一些韦集大多数都是出自乾道本。现存宋元旧本,则有《天禄琳琅书目》所著录的《韦苏州集》及《须溪先生校点韦苏州集》,到了明代刊本颇多,大多数都是宋本翻刻。《全唐诗》、《全唐文》亦均有选刊。

猜你喜欢

  • 知服斋丛书

    五集,二十五种,八十五卷。清龙凤镳编。龙风镳,广东顺德人。生平事迹不详。丛书共分五集,第一辑收汉孙叔通《汉礼器制度》一卷等九种,多为汉人所著关于汉代官制、典章、礼仪等著作;第二辑收后魏阚骃《十三州志》

  • 倚红楼诗草

    一卷。清潘淑正撰。潘淑正,生卒年不详,字云仙,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潘鹤龄之女,上虞连芳之妻。此书有光绪十七年(1891)枕湖楼藏版刊本。书前有俞樾所作序言,书后有潘淑正之子连葆谦所作的跋语,共收四十

  • 读书杂记余编

    即《读书杂志余编》,二卷。清王念孙(1744-1832)撰。王念孙生平事迹详见《广雅疏证》。王念孙遍读经史百家之书,精通音韵训诂,撰有《读书杂志》一书,自嘉庆十七年(1812)以后,陆续刻板发行。死后

  • 诸病源候总论

    见《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 易象解

    四卷。明刘濂撰。濂字浚伯,河北南宫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由县知县擢升为监察御史。为官直言敢谏。嘉靖中,因反对严嵩入内阁而辞归。该书只解上下经文,没有十翼。《自序》说:“十翼之辞不尽出于圣门,

  • 诗绎

    一卷。清王夫之(详见《周易稗疏》)撰。是书系专门研究《诗经》的诗话,分十六条。作者强调文以意为主,重视“兴、观、群、怨”之原则,并以此作为诗歌评论之标准,曰“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

  • 王太傅集

    二卷。明王越(1423-1498)撰。王越,字世昌,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天顺中以御史超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进兵部尚书。成化十年(1480)封威宁伯。弘治七年(1494

  • 锦里新编

    十六卷。清张邦伸(详见《庆诞记》)撰。该书原名《锦里新闻》,因与段成式书同名,遂改定今名。锦里即成都别名。此书记蜀中人物,至清初为断凡《明史》有载或系明朝科第者,概不收录。卷首有邦伸自序及凡例。分名宦

  • 选学拾沈

    二卷。清李详(1859-1931)撰。李详,字审言,又字愧生。江苏兴化人。辛亥革命前撰文鼓吹民族主义思想,曾任江楚编译官书局帮总纂、安庆存古学堂教习。辛亥革命后在沪与冯煦光纂《江苏通志》。1923年任

  • 鲁诗故

    三卷。清代马国翰辑。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鲁诗故》二十五卷,《鲁诗说》二十八卷。魏晋改朝换代屡经兵火,鲁诗大概在晋室南迁江东时即已失传。清代学者根据司马迁曾师从孔安国,认为司马迁所学即是鲁诗,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