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毛诗日记

读毛诗日记

①不分卷。清钱人龙撰。人龙字友夔,江苏吴县人。肄业于学古堂。学古堂乃光绪初年所建。贵筑人黄体芳居官苏州时,有感于当时一般读书人得书、读书之难,于是聚书六万余卷,置于苏州正谊书院内,名之曰学古堂,招有志者来此读书。并延请吴县雷浚、新阳汪之昌为学长。定《十三经》、《资治通鉴》、《说文》、《文选》等书为讲习内容。众人每日就各自所读之书写成日记,月终汇呈学长评阅。后雷浚、汪之昌从诸生读书日记中取其优良可观者付梓刊行,名之曰学古堂日记。钱氏此书即其中一种。作者以为毛诗异文自宋王应麟以下诸家考证业已精详,但对假借之字未有专论。钱人龙以许慎《说文》读毛诗,凡毛诗中用假字,即撮取许慎书或他书引其本字证之,以阐明诗三百篇假借之理。专训毛诗假借之字,此似为第一书,更兼考证精详确实,其价值自不待言。缺憾之处在胪采未及赅备,仍有遗漏。②不分卷。清申濩元撰。濩元字辛盙,江苏元和(今属苏州市)人。光绪十七(1891)年举人。此书是申濩元读书于学古堂时读毛诗之日记。其书不分卷,不载原文,亦不尽释全经。凡有所见则标举篇目及经文以为题。疏解不以诗义为主,而以训释字词名物见长,多有辨驳前人之失,发诸家所未见者。如训述为匹,匹又训合,好逑即好合。又如僾与薆同,薆训为隐。则“僾而不见”则为隐而不见,皆确当中理。是编由雷浚、汪之昌收入《学古堂日记》。③不分卷。清张一鹏撰。一鹏字云博,江苏元和(今属苏州市)人。光绪十九(1893)年举人。此书是张一鹏读书学古堂时读书之日记。其书不载经文,亦不释全经。有所发明,分别条录并标举篇目及所释经文以为题目。是编以辨释《毛传》、《郑笺》为主,兼及孔氏《正义》、朱子《集传》、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诸书。其于考订郑笺、毛传之例尤为详备。总结为三种,一曰申传,进一步申明细说;二曰补传,补毛传所不及;三曰易传,易正毛传之误失。较早且系统地论说了传笺之关系。惜时易传之例胪采未及全备。④不分卷。清杨赓元撰。赓元字良孚,江苏吴县人。光绪二十(1894)年贡生。是编乃赓元读书于学古堂时读诗之日记。书不分卷,不载原经,有所疏解则分别条录,标举篇目及所释经文以为题目。起自《周南》、终于《唐风》,而不及雅、颂。其内容主要是以《尔雅》、《说文》、《经典释文》诸书辨证毛诗通假之字。虽不免有臆断失察之处,但多数信而有征。⑤不分卷。清夏辛铭撰。辛铭字颂椒,嘉兴桐乡县(今属浙江省)人。是编乃夏辛铭读书于学古堂时逐日所记。为其学长雷浚、汪之昌选入《学古堂日记》中。因是杂记读诗之所得,故不分卷,不附原文,亦不尽释全诗。凡有所得,有所疑,皆标举篇目及经文以为题而后条录之。辛铭是编亦不全,始于《周南》、止于《卫风》计十六则。其疏解多依《尔雅》、《说文》诸书对诗中通假之字加以辨驳。所论笃实严谨,搜采赅博。⑥不分卷。清凤恭宝撰。恭宝字永叔,江苏吴县人。此书亦是光绪初年读书苏州学古堂时之日记。由其学长选中付梓。书不分卷,不附原文,亦不尽释全诗。凡有所疏论皆标举篇目及所释经文而条录之。此编始于《邶风》、终于《陈风》,只八条。主要是参考《毛传》、《郑笺》以及孔颖达《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诸书,汇列诸说,评定是非,择善而从,间或亦有独到之处。有《学古堂日记》本。⑦不分卷。清陆炳章撰。炳章字菊裳,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县)人。生平及仕历皆不详。是编即陆炳章在学古堂读毛诗之日记,由雷浚选入学古堂日记并付梓印刷。因是读书日记,所以书不载原经,不尽释全诗,凡有所发明皆条录之,并标举篇目及经文为题目。所论始于《周南》,终于《卫风》。或训释诗意,或考订文字,对已有诸家之成说进行辨驳。然疏漏之处时有所见。有《学古堂日记》本。⑧不分卷。清郏鼎元撰。鼎元字勋伯,江苏元和(今苏州市)人。此书即学古堂日记之一种。书不分卷,不载原文,亦不尽释全经。有所发明皆条录之,并标举篇目及经文以为题目,所论或训诂文字,或诠释诗意,往往瑕瑜互见。⑨不分卷。清徐鸿钧撰。鸿钧字圭庵,江苏吴县人。是编为《学古堂日记》之一种,不分卷,不附原经,亦不尽释全诗。所作疏解皆标举篇目及经文而后条录之。所论始于周南,终于小雅。以考释文字为主,能在综合前人之说基础上而出己见。

猜你喜欢

  • 笔记《礼记集说》

    十五卷。日本中村惕斋(生卒年不详)撰。惕斋笃信我国朱子之学,自四书五经至小学《近思录》之书,皆有注解。室鸠巢、雨森伯阳称他为“笃行醇儒”。是书首有安积信《序》,谓当惕斋讲学于京师之时,伊藤仁斋父子倡异

  • 夏小正辑注

    四卷。清范家相(生卒年不详)撰。范家相,字左南,号蘅州,又号雪舟,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广西柳州府知府,著有是书及《环渌轩诗钞》、《三家诗拾遗》、《诗沈》诸书。是书

  • 何典

    清张南庄撰。张南庄,上海人,笔名过路人。生卒年不详。从他孙外婿海上餐霞客在光绪年间写的《何典·跋》中知道,他主要生活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为上海十位“高才不遇者”之冠。他“岁入千金,尽以购善本”,是位藏

  • 武进阳湖县志

    三十卷,首一卷。清王其淦、吴康寿修,汤成烈等纂。王其淦,字筱霞,江西庐陵人,清廪贡生。同治三年(1864)六月任金坛知县,五年二月任武进知县,光绪二年回任金坛,四年调任阳湖知县,六年复任武进知县,于十

  • 洛诰新解

    一卷。温廷敬撰。温廷敬为中国近代学者,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书序》说:“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始来告卜,作《洛诰》。”但是《洛诰》中的文字多不易理解。然而地下考古发现则给人们带来了解决一些难题的希

  • 橘洲诗集

    六卷。清范士楫撰。范士楫字箕生,号放樵。定兴(今属河北)人。约生于明万历时,卒于清康熙初年。崇祯十年(1637)进十,任山西阳曲、洪洞知县。后降于清朝,官至吏部郎中。顺治末辞官归乡。著有《橘洲诗集》。

  • 归田稿

    八卷。明谢迁(1449-1531)撰。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第一,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在内阁之中与刘健同心辅政,秉节直谅,见事明敏,世人称之为贤

  • 四声篇海

    十五卷。金韩孝彦(生卒年不详)撰,其子韩道昭(生卒年不详)修订。韩氏父子为真定松水(今河北正定)人,孝彦字允中,道昭字伯晖。他们还把此书所收的字改为按韵编排,成《五音集韵》一书。二者相并而行,与《集韵

  • 扬城殉难续录

    三卷。清末郑章云(生卒年不详)辑。章云字士烺,扬州人。该书继刘孟瞻、吴熙载所集《扬城殉难录》而作,记太平天国战事中扬州死难之人。始于咸丰三年(1853年)扬州城被攻陷,上中卷为官吏、士绅,下卷则为妇女

  • 左传条贯

    十八卷。清曹基撰。基字德培,晚号玉坡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此书前有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曹氏自序,知书成于是年,时基年已七十余岁。其书共十八卷,大体上仿《国语》之例,将春秋史事分国类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