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书通

读书通

二十卷。明郝敬撰。郝敬(1558-1639)字仲与,一字楚望,京山(今湖北京山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历知缙云、永嘉二县,征授礼科给事中,乞假归养。补户科,因事受累,谪知江阴县。后归家杜门著述。尚著《周易正解》、《尚书辨解》、《毛诗原解》、《礼记通解》等多种。前后有郝氏序跋。中分卷二十。卷一论声不止四,为《四韵纠谬》;卷二论音成于五,为《五音谱》;卷三至卷十七,依五声分韵,列举诸字;卷十八至卷二十,辑通假连字为附录焉。是编以人开口是元声,一声为宫,二声为商,三声为角,四声为徵,五声为羽。谐声至五而合,五为天地万物之成数,不可增损。音但可言宫商角徵羽,不可言平上去入。定音为四,有四无五是有宫商角徵无羽。又以五为天地成数,十二者天行之纪,五音十二律,从来远矣。天行而周,故五声尽于六十,乃每声定为十二韵,以同、迟、危、虞、孩、沈、田、调、摩、邪、强、求,为宫声之韵;以统、齿、伟、语、海、逞、忝、窕、么、写、襁、臼,为商声之韵;以洞、稚、魏、遇、害、趁、簟、眺、磨、谢、绛、旧,为角声之韵;以笃、彻、虢、月、黑、欣、铁、涤、末、亵、甲、屈,为徵声之韵;以东、志、屋、药、汗、真、天、殿、禡、削、鉴、鸠,为羽声之韵。是为郝氏理论之梗概。论者谓其说“既无根据,更无标准,其向壁虚造,视昔之以当时见行之音,分隶四声二百六部者,盖更无可取焉”。唯附录所辑连字,可资参考,议论亦有甚是者,不当概从屏斥也。是书刊入《山草堂集》内编,有明万历崇祯间郝洪范刊本。

猜你喜欢

  • 懿行编

    八卷。清李滢(1618-1682)撰。李滢字镜石,兴化(今江苏省)人,擅长作诗。《懿行编》之懿字多指美行、美德,故其命名。此书取自诸史中嘉言懿行等内容,分类标记而成,故称《懿行编》。书中每记一件事之后

  • 竹居集

    一卷。明王珙撰。珙,字廷珪,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均不详。此编为王珙诗集。观其诗,多用洪武正韵,是受当时作诗趋势影响所致。诗内容大致出入于月泉、吟社一派遗韵。虽诗中偶有秀丽之句,但篇幅单薄窘

  • 四书蠹简

    六卷。清李治经撰。治经除著有是书外,还著有《诗经蠹简》。是书所论次序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孟子》各分上下。卷首有石桐所为传以及其门人单伟志一序。其书逐章为说,大都陈言。

  • 楚辞述注

    五卷。明来钦之(生卒年不详)撰。来钦之,字圣源,又字风季,萧山(今浙江萧山)人。原刊本扉页题“绘像楚辞”,其内容为:作者自序,陈洪绶绘屈原像及《九歌》十二图,屈原赋二十五篇目录(《九歌》、《九章》有分

  • 孝经通释

    十卷。清曹庭栋(1699-1785)撰。曹庭栋,详见《易准》条。该书为主古文,而以今文附载于下。其辑注则征引广备,辑录了唐五家、宋十七家、元四家、明二十六家、清十家,旁征诸说又有十二家之说。《孝经》词

  • 梦晓楼随笔

    一卷。清代宋顾乐(生卒年不详)撰。宋顾乐字玉才,常熟(今江苏南部)人。此书主要内容为评论唐、宋、元、明诸名家的诗文,并简要介绍诗文集中的内容,很象简明提要。但全书前后无序跋,没有目次,也不按年代编排,

  • 卫经社稿

    一卷。清王小航撰。王小航名煦,以字行。光绪年间进士,候补四品京卿。此书名为“卫经”,是指卫《古文尚书》经。对于明代以来对《古文尚书》的辨伪和攻击,王小航深感义愤,所以欲与其同志者联合出力以捍卫《古文尚

  • 洪洲类稿

    四卷。明王圻(约1580年前后在世)撰。王圻,字之翰,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累福建按察佥事。著有《东吴水利考》等。是集凡诗一卷,文三卷,乃其提学湖广时所自编。其孙谟又为重

  • 扶雅堂诗集

    十四卷。杨炳春(生卒年不详)撰。此诗集无序无跋,作者出身、籍贯、事迹皆不详。诗中无一词题到清代年号、官职,在个别诗注语中提到“圣心”、“帝陛”、“帝”字样皆抬头。全集分十四卷皆为今古体诗。第一卷辑诗四

  • 南征纪略

    二卷。清孙廷铨(1613-1674)撰。孙廷铨初名廷铉、字枚先、道相、沚亭,益都(今山东青州)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后官至秘书院大学士。著述甚丰,除本书外,尚有《颜山杂记》、《汉史亿》、《归厚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