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系传校勘记

说文系传校勘记

三卷。清祁寯藻(1793-1866)撰。寯藻字叔颖,又字淳甫,以敬避穆宗讳改名实甫,号春圃,晚号观斋。嘉庆甲戌(1814)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关于撰写此记的缘起,承培元跋云:“许书之存于今者,唐以前无完本,仅散见于经史百家疏注音义之中,唐以后所传唯二徐本,楚金多仍旧书,其失也,不免承讹蹈讹;鼎臣多所正是,其失也,在杂阳冰、楚金之说,羼乱许书。然则非楚金无以正鼎臣之失,非唐人疏注所引无以正楚金之失也。无如楚金之书以草稿传,校刊者未能详核,讹舛参错,展卷皆是。且习于鼎臣,意主先入,转取鼎臣以增删楚金,而许书剥锲殆尽矣。淳甫先生鉴其失之日甚也,于视学吴中之日,求楚金书旧本,得影宋抄于苏州顾氏,刊而行之。复为《校勘记》三卷,正其讹舛参错,俾学者下纠鼎臣之纰缪,上溯许君之真原,且即其通释所引经史百家,以通贯训诂、文字圭臬,不于是在哉!”据此题此记为祁氏所撰,似无问题。然而李兆洛跋曰:“校之者,则河间苗夔、江阴承培元、夏灏、吴江吴兆庚。”祁氏《说文系传序》云:“请申耆先生(即李兆洛)董其事……先生又命弟子江阴承培元、夏灏、吴江兆庚作《校勘记》。苗君获见顾本益加订正,遂以心得别成一编。”据此可知,是编当题为“承培元、夏灏、吴兆庚同撰。”张之洞《书目答问》题为“苗夔校”,则是苗氏别自为书者,与此记无关。此书初刻本为道光十九年(1839)寿阳祁氏刊本(附于《说氏系传》重刊本之后),尔后有同治十二年(1873)《小学汇函》本,光绪二年(1876)吴氏刊本。

猜你喜欢

  • 月河精舍丛钞

    五种,四十七卷。清丁宝书编。丁宝书字葆书,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丛书选书比较认真,所收五种都是颇有价值的著作。许正绶《安定言行录》二卷由于战乱,已散乱零落,丁宝书反复辑校,才最后编定。《风

  • 觉生诗钞

    十卷,《咏物诗钞》四卷。《咏史诗钞》三卷。《感旧诗钞》二卷。《觉生诗续钞》四卷。《自订年谱》一卷。清鲍桂星(1764-1826)撰。鲍桂星,字双五,觉生,安徽歙县人。嘉庆进士,历官工部右侍郎,遭谗落职

  • 觚庵诗存

    四卷。清俞明震(1858-1918)撰。俞明震字恪士,号觚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知兰州府,署甘肃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俞明震辞官,卜宅杭州西湖,经年而卒。其人笃好名理,其为诗也,熔铸灵性,如杜甫忧民

  • 楚辞会真

    一卷。清卿彬(生卒年事迹不详)撰。卿彬,字雅林,灌阳(今广西灌阳)人。《楚辞书目五种》列于楚辞图谱类,当为有关《楚辞》的图画。

  • 晋五胡指掌

    三卷。明张大龄撰。张大龄,字立羽,明代四川眉(今四川眉县)人,生于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年间。此书主要论述与晋代并立的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发展、风俗、民

  • 学易象数举隅

    二卷。明汪敬撰。敬字思敬,又字益谦,江西婺源人。宣德八年(1433)进士,官至户部主事。所著有《易传通释》和该书,但《明史·艺文志》未加著录。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四卷,而《通释》则阙其卷数。《江南通

  • 清江二家诗

    四卷。明熊逵编。熊逵,清江(今属江西)人。本书选录编者之乡里孙伟、敖英二人之诗。孙伟,字朝望,号鹭沙;生卒年不详。弘治壬辰进士,官至鹤庆府知府。敖英字子发,生卒年不详。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

  • 西游原旨

    见《西游记》。

  • 三朝辽事实录

    十七卷。明王在晋(1564-1643)撰。王在晋,字明初,苏州太仓(今江苏太仓)人。万历进士,授中书舍人,迁兵部左侍郎。天启二年(1622年)升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代熊廷弼经略辽东。后任南京兵、吏二

  • 礼记补注

    四卷。清李调元(详见《易古文》条)撰。此书专补陈澔《集说》疏略,间更订讹误,并涉及郑注、孔疏。前有无年月《自序》,称“使由蒙训而入经术,用意甚盛,惜学力殊未逮也”。其中如以“大夫之箦为床栈”;“非簟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