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淮南子

淮南子

二十一卷。刘安(前179-前122)撰。刘安生于汉文帝元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元年。他被汉文帝册封为淮南王,是“以道绌儒”的汉代黄老学派代表人物。他很有文才,喜好典籍,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淮南子》就是他组织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合编的一部对抗“独尊儒术”的作品。关于刘安著书的情况,在《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有一段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关于书名,《淮南子》这个名称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在汉代称之为《内篇》或《淮南》或《淮南鸿烈》。汉高诱在《淮南注·序》中说:“此书……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并说:“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至今《淮南子》与《淮南鸿烈》并称于世。《淮南子》即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内篇》或《内书》二十一篇,每一篇为一卷,即二十一卷。《淮南子》思想主要倾向道家。正如高诱在序目中所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作者中,除了刘安外,大约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等八人都是道家人物,他们在作者中占优势,书中多数篇章是由他们撰写的。高诱已经指明,作者中的大山、小山之徒是儒者,《修务训》、《泰族训》的作者可能出自儒者手笔。所以说《淮南子》是以道家学者为主,儒道合作而写成的。关于思想史料来源,《淮南子》最重视《老子》,采撷它的思想最多。清人校定《老子》文句,多与《淮南子》的引文对勘。全书对《老子》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详加发挥,形成系统的宇宙观,这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书中反复论述不为物先、以无为用、清心寡欲的思想。政尚简易、“无为而治”乃是黄老治术的核心,也是《淮南子》政论的基点。另外,《淮南子》对《庄子》内篇外篇杂篇都有所吸收。《俶真训》的宇宙演化论借用《齐物论》中“有始者……”一段文字,但有新义。《齐俗训》上承《齐物论》的同异观,将其相对主义改造为承认事物的差别。书中关于人性各有修短,人性和愉宁静,治万物应顺其性、因其俗以达乎性命之惰的思想,来自《天道》、《天地》、《天运》、《骈拇》诸篇。养生以神为主形为次的思想,以及豁达的生死观,来自《大宗师》、《德充符》和若干外杂篇。《淮南子》引《诗》约三十次,引《易》十余次,并数称《书》、《乐》、《春秋》等儒家经典。《主术训》提出治国必先修身,修身要以仁义为本,这是典型的儒家公式。《缪称训》讲孔子首倡的义利之辨,以明君子与小人之分;又论举贤才的重要。《修务训》通篇发挥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的思想,用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重新解释“无为”,重视后天努力与道德教化。以法治国,法不避贵。不以君意行赏罚,不以私志入公道。不因循守旧,要因时变法,反对贵古而贱今。这些法家的主张,在《主术训》和《泰族训》中表现最为充分。阴阳五行思想在《淮南子》中所占篇幅不少,但不是其主体思想。《览冥训》、《本经训》、《泰族训》皆论阴阳气化、天人感应。《天文训》讲人副天数及灾异说。《精神训》也有类似内容。《淮南子》中察辩之学中的“类不可必推”和名实关系若干论述,显然是受墨家和名辩思潮的影响。节俭和薄葬的主张来自墨子。《主术训》关于瞽师有以言白黑,无以知白黑的话,是截取《墨子贵义》的文句。《说山训》关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观点,《说林训》关于五行相胜要有数量条件的说法,皆采自墨经。总的来说,墨家思想在《淮南子》中影响较小。此书的注解和版本流传很广泛。汉魏隋唐时期的注解:主要有马融《淮南子注》、司马彪《淮南子注》、许慎《淮南子注》、高诱《淮南子注》。其中马融注已经佚失,并无辑本。许慎注亦佚失,但有辑本,高诱注尚存。《淮南子注》一卷,汉刘安撰,汉许慎注,清孙冯翼辑。清嘉庆中承德孙氏刻《问经堂丛书》本。《淮南鸿烈解》二十八卷,汉刘安撰,汉许慎记。明正统中刻万历中续刻《道藏》本。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至十五年丙寅(1926)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正统刻万历续刻本影印《道藏》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正统刻、万历补刻影印《道藏举要》本。宋元明清时期,为《淮南子》作注的主要是明归有光、焦竑;清刘台拱、俞樾等人。《淮南子》二卷,汉刘安撰,明归有光辑评。明天启六年丙寅(1628)刻《诸子汇函》本。《淮南子》一卷,汉刘安撰,明焦竑注释,明翁正春评林。明书林詹圣译刻《注释九子全书》本。《淮南内篇评议》四卷,清俞樾撰。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8年)刻《春在堂丛书》本。近代《淮南子》注解主要有:《淮南鸿烈集解》二十一卷,民国刘文典撰,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淮南子要略篇释》一卷,民国方元撰,民国十七年辛卯(1928)惠阳方氏山山馆刊《国学别录》本。《淮南子证闻》杨树达撰,1953年中国科学院排印本等等。

猜你喜欢

  • 周易互体详述

    一卷。清方申撰。自汉以后儒者多用互体之法解经,方申自谓“确守先哲之旧章,不用后儒之新说”,撰成此书,发明互体之别有九:包括二三四互、三四五互、中四画之互、下四画之互、上四画之互、下五画之互、上五画之互

  • 天籁轩词谱

    六卷。清叶申芗(生卒年不详)编。叶申芗字小庚,又字维或,道光时福建人,曾官知府。工词,著有《小庚词存》,并辑有《闽词抄》,关于词学的著作则有《天籁轩词谱》、《夫籁轩词韵》等。《天籁轩词谱》编成于道光八

  • 雪浪集

    二卷。明释洪恩撰。释洪恩,字三怀,江苏上元(今江宁)人。生卒年不详。居长干寺。尝说法雲浪山中,故以名集。上卷为诗,下卷为偈语、杂著。朱彝尊《明诗综》载其诗二首。《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末离世法之僧,不

  • 名相赞

    一卷。明尹直(1427-1511)撰。尹直字正言,号謇斋、澄江,泰和(今属江西)人。景泰进士,宪宗时任经筵讲官,与修《英宗实录》。成化间累官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机务。《明史》本传载其“明敏博学,

  • 天问笺

    一卷。清丁晏(1794-1875)撰。丁晏,字俭卿,又字柘堂,山阳(今江苏山阳)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道光元年(1821)中举,官内阁中书,加三品衔。早年治经,信守郑学。一生著书较多,共四十七种,一百三

  • 鸡肋

    一卷。宋赵崇绚(生卒年不详)撰。赵崇绚字元素。据《宋史》宗室世系表,可能是简王元份的第八世孙。其父赵汝适,曾编写了《诸蕃志》。书前作者自称汴人,意为不忘其本。本书为作者杂采古事,偶然记录,编辑而成。其

  • 四书正义

    二十卷。清宋继澄撰。继澄字澄岚,山东莱阳人。是书首有继澄自序、门人韩应恒序及《正义记事》。大旨遵朱子《集注》,而参考《蒙引》、《存疑》、《达说》、《浅说》诸书,以及时人顾麟士的《说约》、张尔公的《大全

  • 蒋山芥庵禅师语录

    一卷。清代释书庆(生卒年不详)书珮(生卒年不详)等编。《蒋山芥庵禅师语录》为语录体佛书。所记内容为天童寺释辅良禅师语录。辅良,俗姓范,字用贞,号芥庵。吴(今江苏)人。因其自幼虽聪明颖悟,但体格单薄。父

  • 肥城县乡土志

    九卷。清李传煦纂修,钟树森续修。李传煦,邑人,优廪生出身。钟树森,桐城人,进士出身,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肥城县知县。时朝廷命各州邑纂修乡土志,以为学校历史地理教科书之参考,并由学部制定纲目义例,

  • 桃溪杨氏先德

    二卷。清杨希闵(见《十五家年谱》)撰。该书述其先世言行,上卷为祖德,下卷为女德。以见于志书及集部书者为据,每条下,皆有考证。现有咸丰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