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王树楠(1852-1936)撰。树楠字晋卿,直隶新城(今河北境内)人。著有《尚书商谊》、《广雅补疏》、《费氏古易订文》、《学记笺证》、《陶庐文集》、《周易释贞》等。书首有树楠序,略言《中庸》为《
六卷。翟衡玑撰。翟衡玑,湖南武冈人。其余不详。此书之说似受道家影响颇深。综观全书之旨,乃“以太极为会归,以图书为大用。而以礼乐为治世之根本。天地之气,不外阴阳,阴阳之发端在礼乐。故治平之术,礼乐为先”
四卷。清李调元(详见《卍斋璅录》)撰。“剿说”二字是因袭套用别人的语言文句作为自己的,即剿说,根据此意,李调元专著此书,命书名为《剿说》,对剿说的语言文字之书及其它杂类之书,详加考证。在自序中指出:立
四卷。清光熙重刻宋本。光熙字吉甫。工书,学颜真卿。知名于同治、光绪年间。此帖卷尾有二跋。原帖为宋嘉定八年(1215)刘元刚刻颜真卿法帖。又过二年即嘉定十年(1217)巩平续刻而成。按程南村记此帖共四十
十六卷,首一卷。清言如泗修,李遵唐纂。言如泗详见《解州安邑县运城志》。李遵唐字学山,河南固县人,出身举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任夏县知县。《解州夏县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解州全志》本。全
十卷。清王无咎(生卒年不详)辑。王无咎,字藉茅,清代大书家王铎次子。该帖刻于顺治辛卯(1651),成于己亥(1659)。帖中皆为王铎一人书迹,临古与自书相间,大小真草俱存。王铎于明入清,至大学士,由于
十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金光明经文句》是对《金光明经》的注释。《金光明经》是由北凉昙无谶译,共四卷。说诵读流布此经的国土,将受到四大天王的保护。此文句由智讲说,弟子
二卷。元张可久(1270?-1348?)撰。可久字仲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待考。尝仕为路史,转首领官。亦官桐庐典史。工散曲。著有散曲集《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等
一卷。清黄锡龄著。黄锡龄,南城人。《水经要览》小方壶斋本。共一卷。此书叙列河流,依次为汾河、渭河、泾水、洛水、济水、汶水、沁河、汴河、辽水、鸭绿混同二江、大小凌河、胶水、溪水、丹水、淄水、漆河、卫河、
两编,三十二种,三十七卷。民国丁祖荫编。丁祖荫字初我,江苏常熟人。喜藏书,于乡贤文献用力尤多,其序曰:“故老所流传,里巷所称说,一二遗闻轶事,系于一地,系于一人,系于一事一物,往往在稗官野史中,此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