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惕斋经说

惕斋经说

四卷。清孙经世(1783-1832)撰。经世字济侯,号惕斋,福建惠安(今惠安县)人,学者,陈寿祺弟子。道光辛卯优贡生,参加廷试时,死于京城,享年五十岁。经世少时喜读《近思录》,后沉研经义,深于理学,而治经又穷探训诂。曾宣称:“不通经学,无以为理学;不明训诂,无以通经;不知声音文字之原,无以明训诂。”又说治经当体之身心,用之家国。曾试图编定经义,纂集古今论学谈治之类加以辨明,名叫《通经略书》,因壮年去世,未能成功。除本书外,还著有《说文会通》十六卷、《尔雅音疏》六卷、《释文辨证》十四卷、《韵学渊源》四卷、《十三经正读定本》八十卷、《诗韵订》二卷、《经传释词续编》八卷、《周易本义发明》十二卷、《四书集解》十二卷、《春秋例辨》八卷、《孝经说》二卷、《夏小正说》一卷、《读经校语》四卷等。根据经世弟子陈金城所写经世传记,《惕斋经说》应为六卷,本书仅有四卷,当是校刊时合并了。书中说虞周朝数,最称博辨。认为朝礼所垂,其为非常之举者,不可以年计,而常礼则是虞时把诸侯分为四部,部各一岁,四岁而周。至周则把诸侯分为六部,部各升降一岁,六岁而周。以四岁为周,是因为合计巡守之岁,共为五岁,统括四部计算,则是五载四朝,从各部计算,则是五年一朝。大体上是依据《尧典》与《王制·大行人》为准则,而驳斥了马、郑、孔、胡、韦、王各家的谬误。解释《关雎》,认为如果象《传》、《笺》所说“哀乐”指太姒求女,那么诸侯和世子女媵已备,何须别求。更如《集传》所说,那么文王未娶之前,不应预先有宫人,即日为王季宫人,也应代为哀乐,所见极是。但认为是诗人追叙其事,代文王着想,则近乎臆断,鲁、韩及其他各家均别有解释。本书在字说方面尤其详明,如《诗》中还、睘、鹑、鸢、蒹、薕等字,《左传》中泽、疥、薳等字,《周礼》的稿、軓、轨、、齍等字,《礼记》的腯、肥、卺等字,《论语》中奡、逢、放、虑等字,以及诸经的裒字,都剖析至精。订改《释文》及《说文》五十多条,分为补备、删讹、考正、依定、据勘、参酌、兼存各体,尤其可证二书的得失。至于《说文解字假借考》一部分,搜摭广博,宜作专编。书中有徐树铭、苏廷玉所作二序,杜彦士所写挽诗六首、陈金城所撰传记一篇。苏廷玉就是刊刻经世遗书的人。有道光二十三年刊本。

猜你喜欢

  • 毛文龙被杀始末

    见《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

  • 戎车日记

    一卷。明许德士(生卒年不详)撰。德士字雪城,籍贯无考。曾参与卢象升军务。该书专记象升在贾庄殉难一事。象升简介见《卢公遗事》条。现有旧抄本。

  • 丽泽论说集录

    十卷。南宋吕祖谦(详见《少仪外传》)门人杂录其师学说的文集,由吕祖谦侄吕乔年最后总成。“丽泽”本为吕祖谦晚年所建书院之名,取其作书名。吕祖谦生前讲学由其门人记录,但因所记多有舛误,故告戒弟子不可传习。

  • 正修录

    三卷。清代于准撰。于准字莱公,永宁(今属山西)人,官至贵州巡抚。此书根据清代于成龙(作者之父)《杂钞》手稿与蔡方炳所撰的格言集《愤助编》增改而成。此书共摘录历代诸儒家计一百三十人的修身处事格言,不分门

  • 金粟斋遗集

    八卷。清蒯光典(1857-1910)撰。蒯光典,字理卿,一字季逑,又自号金粟道人,蒯德模之子。安徽合肥人。以进士入翰林,改官道负,督鹾淮南,擢京堂,出为欧洲留学生监督。光典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博览群

  • 随园诗话

    十六卷。《补遗》十卷。清袁枚(1716-1797)撰。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外任,历任溧水、江浦、沐阳、江宁等地知县,颇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

  • 钦定大清会典

    一百卷。亦称《清会典》,清奉敕官修。康熙三十五年(1694)初修。雍正五年(1727)续修。这两次编撰是依《明会典》的体例,将事例分散于各条之下。乾隆十二年(1749)始命《会典》与《事例》各修一书,

  • 雅雨堂文集

    四卷。清卢见曾(1690-?)撰。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卢道悦之子。康熙年间进士,官至两淮监运使。卢见曾足智多才,勤于吏治,为官有政绩。好校刊古书,曾补刊朱彝尊《经义考》,仿《中州集

  • 孝经解赞

    一卷。吴韦昭(204-273)撰。清马国翰辑。韦昭又名曜,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三国吴学者。著述有《博奕论》、《吴书》、《国语注》、《汉书音义》等。《孝经解赞》一卷,隋唐志均有记载,书已亡

  • 稼溪文存

    二卷。清黄维翰(生卒年均不详。)撰。黄维翰字申甫,号稼溪,江西崇仁人,光绪进士。署龙江府知府。为官清白廉洁。著有《稼溪文存》、《稼溪诗草》、《黑水先生传》、《易独断春秋通议》等。此集凡2卷。皆为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