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归愚诗文全集

归愚诗文全集

六十七卷。清沈德潜(1673-1769)撰。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长洲(江苏苏州)人。乾隆元年(1736)膺举博学鸿词。乾隆三年(1738)举人。次年成进士,时已六十七岁。此后则以诗受知于乾隆皇帝,几年之间从翰林院编修一直仕至礼部侍郎,赠礼部尚书及太子太傅衔致仕,卒后又加赠太子太师,赐祭葬,谥文悫。沈德潜是清代初期至中叶过渡时期的著名诗论家和诗人。他为王士祯的再传弟子,叶燮的学生,但诗学观点却与二人都不相同。他论诗倡导“格调”说,专门标举唐诗的“体格声调”,认为后世“不能竟越三唐之格”(《说诗晬语》)。这种理论,实质上是明七子“诗必盛唐”说的翻版。这种复古模仿,在清代诗歌发展道路上形成了一股倒退的逆流,起着消极作用。在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他特别强调“和性情,厚人伦,医政治”的社会功用,极力宣扬“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要求诗歌创作“一归于和平中正”(《重订唐诗别裁集序》)。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显然对维护和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有利。总之,沈德潜的诗歌理论,其消极方面、保守面较为明显。正如文廷式所说:“本朝诗学,沈归愚坏之。”(《琴风余谭》)沈德潜在当时的诗坛上影响很大。他曾结举过“城南诗社”和“北郭诗社”,还带出了许多学生,比较著名的有王鸣盛、王昶、钱大昕等七人,时称“吴中七子”。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沈德潜未得官位以前,曾自编订其诗,为《竹啸轩诗钞》十八卷,刊于雍正二年(1724)。是编凡《年谱》一卷、《文钞》二十卷、《文钞余集》六卷、《诗钞》二十卷、《诗钞余集》七卷、《浙江通志图说》一卷、《矢音集》四卷、《归田集》一卷、《黄山游草》一卷、《台山游草》一卷、《南巡诗》一卷、《八十寿言》一卷、《九十寿言》一卷、《说诗晬语》二卷,共为六十七卷。则走心士途以后,并前刻诗钞重编,陆续刊刻。初本各自为集,迨刻全后,汇为是集印行。沈德潜仕途得意较晚,而特受皇帝恩宠。乾隆四巡江南,每一銮接,必加一官,赐一诗,至四十余首。其他调和往来,中使扁项相望,不可枚数。其诗创作也和明七子一样,古诗摹汉魏,近体法盛唐,大抵“有规矩法度而少真气”,“袭盛唐之面目”而“绝无出奇生新,略加变化处”(朱庭珍《筱园诗话》)。在内容方面,其诗歌大量歌功颂德,点缀“盛世”,颇不足取。也有一部分作品描写自然灾害,反映民生疾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罪恶,虽然其宗旨在于“以微言通讽谕”(《施觉庵考功诗序》),但客观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该集有乾隆间家刻本。

猜你喜欢

  • 经心书院经解

    二卷。清左绍佐(?-1914在世)辑录。绍佐字季云,号笏卿、竹笏生,湖北应山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广东南韶连道、雷琼道。绍佐曾任武昌经心书院掌教,此编即辑录一年课士之作而成。其题目有“郑

  • 观心论疏

    五卷。唐代释灌顶撰。灌顶生平事迹详见《大般涅槃经疏》辞条。《观心论疏》集诸法开列十六问,作为检验一家门徒观心入道的深浅与得失。其主要内容有:在序分中,初列律法禅三师各有十过;次广述如来佛令出家,在家佛

  • 泥封印古录

    一卷。清刘次瑶编撰。刘次瑶,与刘喜海同时,其生卒年及生平不详。湫漻斋丛书本,一卷。录泥封印二百余件,大都为刘喜海、陈介祺两家所藏的拓本。泥封(即封泥),各著作家普遍认为,是古代公私简牍或物件,用麻丝等

  • 韩诗遗说

    二卷。订讹一卷。清臧庸(1767~1811)撰。臧庸本名镛堂,字在东,又字用中,号拜经,清经学家臧琳的玄孙,江苏武进人。臧庸受业于卢文弨门下,并从钱大听、段玉裁等讨论学术,治学根据经传,加以剖析,按照

  • 丛桂山房诗钞

    二卷。清许銮(约1885前后在世)撰。许銮,字芸青,又字云卿,安徽桐城人,生卒年未详。同治九年(1870)举人。官全椒县学教谕。诗共六卷。均自同治三年(1864)迄光绪十八年(1892)所作。其中以诗

  • 金石学录

    四卷。清李遇孙撰。李遇孙(约1771-1845),字金澜,浙江嘉兴人。嘉庆六年(1801)优贡生。处州(今属浙江)府学训导。有《尚书隶古定释》等著作。此书录周、秦以来历汉、魏、六朝、唐、宋、元、明至于

  • 左腴

    三卷。清潘希淦撰。希淦字怀芗,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著有《天文萃要》、《疆域总略》、《六书辨伪》、《前明越献》及此书行于世。此书编首有道光戊申(1848)杜煦序,编末有道光戊申其子尚楫跋,知成于乾隆四

  • 玄中记

    一卷。晋郭璞(详见《尔雅注疏》)撰。又称《郭氏玄中记》、《元中记》。《隋志》、《唐志》无目,惟《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收录,作一卷,未题撰人。南宋人罗苹在《路史发挥》卷一《论槃瓠之妄》中说:“《

  • 周易解简要

    六卷。清张矩撰。矩字濂方,巴陵(今湖南岳阳县)人,乾隆时举人,官至耒阳训导。此书以朱子本义为宗,后列其解,若本义无注则本程传及诸儒论说为解,其义必与本义相符。今存嘉庆二十一年(1816)刊本。

  • 霍邱县志

    十卷。清姬之簋修,李瑾纂。姬之簋,雒山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文林郎,康熙八年来任霍邱县知县。霍邱县志,创始于明景泰间,至弘治而再修,至万历二十四年,县令杨其善三修之,迄于康熙初年,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