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小学定律

小学定律

二卷。近代尹桐阳(其生平未详)撰。是编卷一论《说文》六书之原始、六书指事之定律、六书象形之定律、六书会意之定律、六书转注之定律、六书假借之定律、《尔雅》为转注书之说明,《说文》转注定律之推广及应用、《说文》韵学分十七部之说明、《说文》声母分十七部表、《说文》之反切及双声叠韵,三十六字母别九音图、明显四声等韵图、附音义反切定律之图说及其应用、假借双声叠韵之图说、假借必为双声叠韵之证明、郑君治经假借必为双声叠韵之证明、假借双声叠韵定律之应用、依《尔雅》《说文》等书陈诂而上假下假或上下两假定律及应用、《说文》读若某字即同某字定律之证明、《说文》声母分部补遗表,凡21则;卷二为双声假借分母证明表、附《说文补证》、《小学杂录》。是书大都撮录前人之说,无所发明,惟其论假借,颇有独到之处,其言曰:“《说文叙》云:‘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夫无者,非也。声者,指双声言也。事亦字也。‘令’、‘长’非双声又非叠韵,与‘依声托事’定义不合,学者疑之。考《尔雅》“良,首也”,‘良’无‘首’义,当假‘令’字及‘长’字之义,始与‘首’义合。盖‘良’、‘令’双声,良,令也,首也。所谓‘依声托事’,《说文》六书举例,均限二字,故仅曰‘令’、‘长’,而不曰‘令’‘良’‘长’,其实居间尚有一‘良’字也,况单举‘令’‘长’,则缺叠韵;单举‘良’‘长’,则缺双声。暗含‘良’字,明举‘令’‘长’,斯双声叠韵备矣。”是书有排印本。

猜你喜欢

  • 诸城县续志

    二十三卷。清刘光斗修,朱学海纂。刘光斗字错山,海城人,进士出身,道光八年(1828)任诸城县知县。朱学海,举人出身,富平人,候选知县,刘光斗掌诸城后,见邑志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宫懋让重修后,

  • 周官记

    五卷。《周官说》二卷。《补》三卷。清庄存与(1719-1788)撰。存与有《彖传论》,已著录。是书刻于嘉庆癸亥(1823),书末有其孙庄绶甲道光丁亥(1827)跋,据跋知,《周官记》五卷及《周官说》前

  • 读易通解

    十二卷。清丁叙忠撰。此书是作者对所著《读易初稿》的修正之作。仍宗宋代周、邵、程、朱诸儒之旧说,而对宋以前的古注多视而不见,故书中观点多受宋儒义理学说影响,误解比比皆是。比如在解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文庄公行述

    一卷。清怀塔布(?-1900)撰。怀塔布姓叶赫那拉氏,满洲正蓝旗人,由荫生补员外郎。历仕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工部尚书、内务府大臣等官。此书所述为其父瑞麟(?-1874)事迹。瑞麟字澄泉,道光间生员,历

  • 四川通志

    ①四十七卷首一卷,清黄廷桂纂修。黄廷桂(1691-1759),汉军镶红旗人,字丹崖。康熙末以世荫起家,历任宣化总兵,四川提督,甘肃巡抚,两江、四川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乾隆二十年(1755)任陕甘总督

  • 华光梅谱

    一卷。旧本题为宋代僧人仲仁撰。仲仁,僧,号华光长老、华光道人,与黄庭坚(1045-1105)同时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住衡州(今湖南湘水一带)华光山。华光长老酷爱梅花,方丈之内植梅数株,每当花开之

  • 归德府志

    十卷,清宋国荣修,羊琦等纂。宋荣国,字君用,辽东辽阳(今辽阳市)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顺治十七年(1660)夏来任知府。羊琦,字郡玉,河南汝阳(今汝南县)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本府儒

  • 西游原旨

    见《西游记》。

  • 日讲四书讲义

    二十六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撰。玄烨(1654-1722)乃世祖(顺治帝福临)第三子,1661-1722年在位。八岁即位,年号康熙。在位期间,平三藩之乱、攻灭台湾郑氏政权、签订《中俄尼布

  • 峨边县志

    四卷,首一卷,清李宗锽等修,李仙根纂。李宗锽,曾知峨边县事。李仙根,荣县人。峨边旧无志,兹编为创始。《峨边县志》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共四卷,分十二门,依次为方域、建置、食货、礼俗、官员、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