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一卷(六艺堂自刻本)。清丁晏(1794-1876)撰。丁晏字俭卿,号拓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经学家,著有《颐志斋丛书》。关于北宋汴学二体石经,据南宋王应麟《玉海》载:“至和二年三月,国子监王洙言,国子监刊立石经,至今一十五年,止刊《孝经》毕,《尚书》《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余经权罢。”由此观之,则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之事,当在庆历初年(1041年)。《玉海》又载:“嘉祐三年五月,王洙荐大理丞杨南仲,石经有劳,赐出身。六年二月,国子监言,草泽章友直篆石经毕,诏补试将作监主簿。五月以同篆石经殿中丞张次立於堂除。”可见宋二体石经是毕工於嘉祐六年。清儒如顾炎武、万斯同、朱彝尊、杭世骏虽尝论及,但都未见到,说明此石经亡佚已久。丁晏从淮安书肆得见墨拓残破石经一束,为篆书一行,楷书一行,即此汴学石经,亟购以归,粘缀为四大册,纸墨极旧,认为是元以前的拓本,为汴学石经之仅存者,洵足珍贵。丁晏认为,《宋史》及《玉海》所载的仁宗石经无《孟子》,而此本残石有之,足补史籍之缺。唐开成石经及《经典释文》俱无《孟子》,北宋石经以《孟子》列於经,是表彰孟子。按,关于北宋石经中究竟有无《孟子》,似难肯定。考周密《癸辛杂识》云:“汴学即昔时太学旧址,九经石板,堆积如山。”既曰“九经”,则《孟子》自当包括在内,与丁氏此书合。但据桂馥《历代石经略》引李师《圣记》曰:“惟汴梁旧有六经《论语》《孝经》石本,乃近代辟雍之所树者。陵谷变迁,修而复毁,其残缺漫剥者,盖不啻十之五六。今参政公也先帖木儿,一见而病之,慨然以完复为己任,不数月而复还旧观。奈何《孟子》七篇犹阙遗焉。公习读四书,而明於大义者也,亟欲增置,而期会拘迫,有司请为后图”。由此看来,则汴学石经原无《孟子》。所以《宋史》、《玉海》皆未提及。况依《宋史·艺文志》,《孟子》尚在子类。两相考究,似尚难衷一是。

猜你喜欢

  • 中国天主教传教史

    不分卷。西欧德礼贤(生卒年不详)撰。德礼贤耶稣会士,国籍未详。过去叙述天主教流传中国情况之书很多,有《圣教信证》、《道学家传》、《正教奉褒》、《天主教传行中国考》等,然而这些著作不是失之简略,即失之舛

  • 焦氏笔乘

    八卷。明焦竑(详见《支谈》条)撰。此书为辑录琐屑考证和零星议论的笔记。焦竑博学多才,因之此书所谈范围甚广。杂论经史艺文,间记琐事。其考证旧闻,多有可采;琐事议论,兼涉名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因涉猎

  • 陆文定公书

    无卷数。明陆树声(详见《汲古丛语》条)撰。此书专辑陆树声所著之杂说,刊成于《陆学士杂著》之前,所收皆为其罢官家居时所作,即《适园杂著》一卷;《清暑笔谈》一卷;《善俗裨议》一卷;《乡会公约》一卷;《陆学

  • 东观余论

    二卷。北宋黄伯思(1079-1118)撰。黄伯思字长睿,别字霄宾,一说号霄宾,又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元符进士,历通州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校书郎、秘书郎等。卒年仅四十岁,但学问淹通,李纲为其

  • 明苏爵辅事略

    一卷。清苏泽东辑。泽东字选楼,广东东莞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苏爵辅名观生,字宇霖,东莞人。崇祯时曾任户部员外郎。唐王永历时任东阁大学士。唐王死后,他与何吾驺等在广州拥立唐王之弟聿,被封为建明伯,掌兵部

  • 心远堂集

    二十卷。明王永积(约1649年前后在世)撰。王永积,字稚实,一作崇岩,号蠡湖野史,江苏无锡人。生卒年不详。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是集凡二十卷。其中文十四卷、诗六卷、末附诗余四

  • 春秋疑问

    十二卷。明姚舜牧(详见《易经疑问》)撰。该书对《春秋》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胡安国《春秋传》有所纠正,对诸儒穿凿附会之处、苛刻严酷之习也有所扫除。作者自序称:“窃评诸儒之论,有合于经者录之,而

  • 新城县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崔懋修,严濂曾纂。崔懋字黍谷,辽宁襄平人,出身举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新城知县。崔懋掌新城十年,见邑志创于明嘉靖年间邑令胡庆鸣,再修于天启邑令王象晋,三修于康熙十一年邑令马孔

  • 冲虚真经

    见《列子》。

  • 四书补义

    七卷。清陶起庠撰。陶起庠字虞上,湖北广济人。是书《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二卷,《孟子》三卷。首有自序,认为书有本义,有旁义,有余义,或考经义,以求其理;或征传义,以纪其事。道通为一,无异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