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丧服经传马氏注

丧服经传马氏注

一卷。东汉马融(79-166)撰,清马国翰辑。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博学宏通,生徒常有千余人,郑玄、卢植都出其门。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对魏晋清谈家的扬弃礼教有一定影响。曾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著作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二十一篇。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此注载入《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都以一卷著目,现在已经佚失。贾公彦《仪礼疏》引用数节,杜佑《通典》所引最多,缺者大概不多。马国翰根据二书辑录。现在观看其注,主旨与康成大略相同。其涉异者,如融解为长子五世,郑注小记,则认为长子不必五世。无服之殇,以日易月,融解以日易月者,以哭之日,易服之月,殇之期亲,则以旬有三日哭,缌麻之亲者,则以三日为制。郑注则认为以日易月,认为生一月者,哭之一日也。贾疏驳融而申郑。又如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为母妻昆弟,融把“昆弟”二字抽之在传下。又合读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女子子嫁者、未嫁者,认为丈夫之妾为此三人服。郑认为旧说都不正确。贾疏详尽地引用融义而对其加以驳斥。统观《通典》所取融说,可以得知,与郑合者,疏都不须引证。可是,《通典》引马融,而经文次第大多与注疏本不同,国翰怀疑也许是融本又有不同,因而,在缉录时全部依据《通典》,并且在下面附有注之出处,以便查阅。由此可见其辑录之矜慎。此书有玉函山房辑本。

猜你喜欢

  •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

    四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广宏明集》辞条。《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写于贞观九年(635),共二卷。贞观二十二年(648)增修成四卷。世称“云业疏”。该疏主要内容是:以四门释玄义,即教兴本意

  • 丽澞荟录

    十四卷。清代蒋超伯(生卒年不详)撰。此书是作者摘录书典,以类编目而成的札记。书中内容涉及范围较广,考证经史,介绍一些方言、风俗、掌故等。此书以类编目,其中涉及风俗、掌故之类内容如“卧碑”、“帽顶”、“

  • 海塘新志

    六卷。清琅撰。琅,姓觉罗氏,满洲正兰旗人。乾隆间授主事。嘉庆间官至云贵总督。《海塘新志》清道光刻本,共六卷,兹篇乃续方观承等《海塘通志》之例而成,故名新志。其总目共分四门:一曰天章,皆为上谕及御制诗文

  • 康輶纪行

    十六卷。清姚莹撰。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授福建平和知县,提升为台湾道,时值鸦片战争,因积极防御抵抗,被发往四川。文宗即位复起用

  • 淙山读周易记

    二十一卷。宋方实孙撰。实孙字端仲,福建莆田人,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尝以所著《易说》上于朝,入史局。著有《读书》一卷、《读诗》一卷、《经说》五卷、《读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卷、《史论》一卷、《太极

  • 清江诗集

    十卷。《文集》三十一卷。明贝琼(1314-1378)撰。贝琼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元末领乡荐,随后退居殳山。明洪武三年(1370)征修《元史》,洪武六年(1373)以荐除国子监

  • 开元天宝遗事

    四卷。五代王仁裕(880-956)撰。王仁裕字德辇,天水(今甘肃天水)人,唐末为秦川节度判官,历仕前蜀、后唐、晋、汉,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周显德三年卒。王仁裕为人俊秀,以文辞知名,工诗文,通晓音律

  • 宗子相集

    十五卷。明宗臣(1525-1560)撰。宗臣,字子相,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吏部文选司、福建参政。官至提学副使。著有《宗子相集》。宗臣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

  • 儒志编

    一卷。宋王开祖(生卒年不详)撰。王开祖字景山,永嘉人。皇祐五年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既而退居郡城东山,设塾授徒。年仅三十二而卒。其著作也多湮没。是编乃其讲学之语,旧无刊本。据其原序,乃明王循守永嘉时,

  • 寻乐文集

    二十卷。明习经(1388-1453)撰。习经,字嘉言,号寅清居士,晚年又号寻乐翁,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参与修纂明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实录,官至詹事府詹事